“课程思政”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原创:张盈盈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26 阅读量:0

近日,本人参加了吕梁学院组织的“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听了各位专家和资深学者的讲授,受益颇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工科专业,我们要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打破以往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

一、要尝试将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工科的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程里有“思政内容”,学生不感觉到唐突;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因情感共鸣,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由此,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例如我所授课程《矿井通风学》,为煤矿安全类课程,在绪论中我会讲授国内外矿井通风史的发展,从早期如何考虑运用自然通风,到现代先进的通风机通风,蕴含了人类的无穷智慧,需要不断传承;从早期的事故频发,到现代通风理论和法规一步步完善发展,通风史也是人类的血泪史。借此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认识作为“安全人”肩上的责任和重担。又如我参考了《中国煤炭报》日常报道的推进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煤矿智能化发展、煤矿事故报道等内容,陆续分享给学生,这些生产现状及学科前沿,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也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明确责任意识,增强职业素养。

二、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

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还不够,还要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因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出几节课时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一般自然,而非“米中掺沙”难以下咽。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是“课程思政”最为基本的两个维度。教师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可以有效地保证德育内容和专业课程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网课课程中的资深学者们,不只是专业知识渊博,政治素养更是过硬,方能实现讲授中的信手拈来,厚积而薄发。这一点作为党员的我,还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精雕细琢,做细做实,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

(作者:张盈盈,吕梁学院矿业工程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