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董少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一文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介绍了上海经验:开发系列“中国”课程如人文中国、塑造中国等,有一批顶级知名度的专业课程领域大师经受这些带有思政课程味道的系列“中国”课程。这篇文章引起了高度关注,学者专家展开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教育界更是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浙江成为第二个积极实践探索的地区。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让“课程思政”越来越成熟,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体系。“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综合素养课,在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助力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上,有非常重要的使命。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有其必要性。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应对当下思政教育问题的必要措施。当前,类似我们学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社会文化多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上课吃力,学生听课疲乏,育人效果欠佳,实效性不强。由于思政课本身的协同性较弱,融合度也不高,其他课程又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培育,外加整个大环境思想的多元化,因此思政课的宣传和引领作用不可避免地被逐渐弱化。由此可见,思政课程理论课的现状不利于高校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所以,更需要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其他学科与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育人理念不足,自身的价值观念有待改变。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自由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课堂或网上传播有损党和国家尊严及形象的言论,对学生思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德育观缺乏,重智轻德,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英语交际技能的培养,却忽视对大学英语课程蕴含的德育因子和思政元素的挖掘,甚至对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弱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理念的关注和培养。
最后,大学英语教师常见德育能力不足。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都有较强的专业功底,但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他们既无法准确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继而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去开展道德教育,也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需求,将德育自然而有效地融入课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反感、教师无力的尴尬。
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应当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高校的办学定位,既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又要兼顾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应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入手。
首先,现有的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德育内容较少,未能体现“立德树人”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引领和塑造。因此,修订大学英语课程大纲,将德育内容和目标融入其中,迫在眉睫。
其次,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育人先育己,教师应当自觉地树立育人意识,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德育的教学理念,以课程为载体,充分融入价值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可见,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是“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的关键。
最后,高校应该强调实践和运用,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大学英语教师想要取得“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大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因此,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体现“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特点,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语言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将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融入英语课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使英语课程呈现思政味道,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作者:刘星,吕梁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