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课程有效地融入工科的课程体系中

原创:李晋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28 阅读量:0

2019年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吕梁学院第一期“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网络课开班仪式。经过四个月的学习,对思政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本次学习,形成了以下针对课程思政的心得体会总结。

一、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只局限于思政课程上大学时接受思政教育,而应该是全程的、全方位的教育。作为工科专业教师,更应该在专业课程上也展开“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衔接,将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结合,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

目前各学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方案,但面临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必须使广大教师明白“三全育人”的重要性;

2.教师教学理念需要重塑,必须重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3.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欠缺,必须使广大教师具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设计的能力;

4.如何选择课程思政路径与载体的能力需要提升,必须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的选择路径,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做到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5.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教务部门在推进课程建设时,要明确课程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表现:

1.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需要持续健全;  

2.教师教学改革动力与激情需要持续提升;

3.教师教学效果需要整体提升,从事各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中,要有效地将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专业课程进行传授;

4.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和成效不够满意,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艺术的不足,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获得的认同感不够好。   

三、要深入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要用思政课程的学术观点,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思政课程要上出“学术味”。要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要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专业课程教学——要切实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依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通过大量的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资源、典型案例的收集,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提炼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载体,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做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益。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的选择能力——要使广大教师明确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中知识、能力、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把素质点通过合适的载体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价值观的引领者。切实把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四、将思政课程有效地融入工科的课程体系中

那么,思政课程如何将将专业课成相结合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出发:

1.发掘专业课程中对的思政元素,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知识的来源和发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将价值模块整合,由一个“思政-知识”点,发展为多个“思政-知识”点,有效地与专业理论课程融为一体。

2.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利用思维方式尤其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启发和建立,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从中发掘价值观,这些故事可以是学科发展史或者是教师个人的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亦或者可以是失败的教训,通过多维度分析主客观的原因。

3、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以反面教材为例,剖析案例,交给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提高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提出当前热点问题和难-解决办法-要呈现的价值观和思维。

本次培训收获很多,使我对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对课程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对以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晋,吕梁学院矿业工程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