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如何开展现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学校安排下,我于2019年11月—2020年3月参加了吕梁学院第一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本次学习内容全面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会议进行了学习,并对课程思政的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次学习,我形成了以下针对课程思政的心得体会。
一、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课程思政是指采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学校教授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通过网络学习,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它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等相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二、有关课程思政的思考
从学校层面,首先应当制定、完善课程保障措施—制定一套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运行保障机制,从课程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方法入手,制定课程思政的管理办法,以便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应当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的交流机制建设——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与专业课教师开展交流,把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选择关、应用关、讲解关等。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深切感受到需要重新审视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形成包含知识、能力、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教学大纲》,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其次通过各种途径,重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利用各种培训机会,提升从事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入手,加强提取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开展的设想
我所授通识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而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应该是高校所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目前,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功能,应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衔接的问题,重点是与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衔接。
现阶段面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思政理论课要将特殊的授课内容传达给学生:虽然疫情蔓延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具体行动,也需要战“疫”必胜的信心、不怕困难的韧劲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如何把这次抗击疫情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教育战线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和他们的抗“疫”精神学习好、宣传好,并有效融入大中小学生的思政课,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鲜活案例和现实题材,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洗礼、体会家国情怀,我认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中国故事”“抗‘疫’故事”,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积极发挥思政课特殊功能,把伟大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学生内心,应该是广大思政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而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上如何实施,我认为主要以养成学生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为目标,潜移默化地在每一节课堂上实施。
在培养态度方面,主要是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除此之外,自己也以身作则,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学习乃至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引导。
在培养学生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方面,主要是过程性管理和各种教学任务的严格管理。平时的过程管理,除了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之外,同时要求到课率和抬头率都要严格提升,认真对待。与此同时,从平时作业的布置、完成、批阅等各个阶段,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加以引导,通过正面榜样和反面教材加以启发。
本次培训收获很多,使我对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对课程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对以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我持之以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坚定了信心。
作者:王俊萍,吕梁学院思政部(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