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周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学完了吕梁学院第一期课程思政网络专题培训的全部课程,通过此平台,我看到了平时不甚了解和接触的专业领域大家,也学习了各个专业课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承载“立德树人”的教育灵魂,彰显我们的教育本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那么,作为一个思政课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又如何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呢?
第一,苦练内功。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过程中,在课程思政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更需苦练内功,在自己的领域中深耕,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而言,其软肋不是对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够了解,而是对自己的本行不够精通,动人入心的好课,从来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游刃有余。
第二,守好责任田。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内容有更深的领悟,讲授有温度、有力量,接地气、有高度的好课。之前在听业内知名教授讲思政课教师的常见问题时,她说了几个关系,其中两个是上和下的关系,入和出的关系。她说存在的问题是,上不去也下不来,没有理论高度,也没有接近学生,没有纵深,也没讲明白。我在想如何能做到顶天立地、来去自由,最关键的就是对所讲内容的领悟。同时,在今天这么庞杂的信息流当中,我们到底需要怎么选择,在这种选择的背后,我们能挖掘什么样的意义,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这其中必须坚守的底线是,不管我们最终抓取的信息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最终的分析必须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即四个自信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因地制宜,内容拓展。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思政课教师如何思考和介入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是本职工作,也是毕生追求,而对于如何讲好思政课,每位老师眼前的路径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能做到有高度,接地气,特别是在接地气的过程中需要贴近学生,契合学校,符合地方,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围绕这三个方向,在思政理论必修课程之外开出系列选修课程,以此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不是也可以从学校和思政部的共同努力下,尝试去探索:
其一,做好团队建设,选拔好团队带头人。立足国家,契合学校,符合地方的思政系列选修课的提炼打造,会涉及较广泛的内容,因此需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师资源库。
其二,利用好同城平台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如何打破围墙限制,整合各类资源,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是思政类选修课开设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开发课程内容,挖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校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其三,形成特色的专题教学方式和提升科研能力。整合现有的科研成果,诸如红色文化的最新成就,形成专题,开展教学。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教学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基础,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增加教学活力,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任艳桃,吕梁学院思政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