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理科特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育方向的学科,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全过程。
2019年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首批课程思政学习培训。从注册起,我便按照培训的要求开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不懂的地方就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参与交流活动。最终,我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学习认证书。
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虽然结束,但如何把学到的思想理念运用体现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为了促进自己学以致用,借此机会,将这段时间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何为思政教育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如何实施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没有“德”育,不能没有思想政治的内容。在课程中融入思政,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授课程是教书;思想政治教育才体现育人;课程是教人求“真”、求“美”,那么思政就是教人求“善”;课程思政,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人“真、善、美”的统一、“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是教学的“灵魂”。课程中无思政,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广大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程与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课程里有“思政内容”,学生不感觉到唐突;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因情感共鸣,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精雕细琢,做细做实,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由此,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例如我所授课程《数学教育学》,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按照课本内容介绍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的历史,而且每节课结合所讲内容,向学生介绍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的生平事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借此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作为未来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这种潜移默化地渗透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数学教育素养。
在学习培训聆听各位专家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自觉更新自己的课程思政的理念。要关心时事政治,加强思政学习,养成阅读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的良好习惯,及时学习《学习强国》新推送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特别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不睡觉,不玩手机。另外,思政教育必须群策群力,除了自己努力挖掘自己所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还要与所带班级的其他专业课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一起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卉荣,吕梁学院数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