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而养气 躬行以育人——第一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有感

原创:张海城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6-02 阅读量:0

《孟子·公孙丑上》载:(公孙丑问于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与心,则馁矣。”

据此可知,孟子非常重视知言养气。在他看来,只有以配有“义与道”之气充盈己身,方能做到“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无则“馁也”。这是孟子对其弟子的教导,同样也是孟子躬行的标准。

于今而言,孟子“知言养气”的观念同样重要,它是躬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是躬行课程思政的关键。倘使教师无“浩然之气”,那么无论其课程思政的理念如何、方法如何,都无法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从而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

知言即为学习、理解。在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为人师者绝不仅仅是向学生兜售、贩卖一些思政理念、观点与概念,而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浸润于课程思政的氛围中,于无形无声处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这便需要教师重视思政课的学习,重视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学习,真正做到应知应会,如此方可谓知言。

养气即为培育“浩然之气”。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有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前者乃以思政教育为辅,后者是以思政教育为主。对教师,尤其是非思政课教师而言,想要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需要尤为重视平时言行的锻炼,在点滴中培育“浩然之气”,方可在课堂中育思政于无形无声。

那么如何“知言”,以何“知言”,又怎样培育“浩然之气”?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我认为如下途径既是自己需要践行的,也是其他专业教师可以参考并加以实践的:

一、常读经典文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文本则是传承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唐诗、宋词,鲁郭茅巴老曹,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一长串的书名都应是教师的必读书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知识谱系,选择适恰的书目并制作书单,将其置于案头。即便很难做到熟读,也至少要保证常读。读经典的过程也是自己浸润其中,充斥其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涵养的过程。其中既可以看到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喊的欧阳修,也可以认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更不用说那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子美了。一部中华历史,也是文人感时忧国的历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对这些经典文本无动于衷,也不能仅仅止步于一些专家、学者对经典的通俗性解读,而应在读经典的过程中,体味中国文人感时忧国的传统;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培育自己的“浩然正气”。

二、秉持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文化自信理应是天然具有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源出于长久的阅读与体悟的积淀,它应内化成教师的一种涵养,或曰“气”。其理想状态或为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也就是内在精神品质与外在行为和谐之态。对于非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秉持文化自信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体味传统优秀品质;通过对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的学习,感悟那些在民族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重大贡献、重大牺牲的先辈们的伟大品质,进而建立起坚固的文化自信。如此,才能在关乎民族、国家的重要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才能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中华文化合格的传播者。

三、坚守制度自信

在爆发新冠疫情后,党中央果断坚决实施的封城、限行等一系列举措招来一些境外国家、媒体的恶意中伤。当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中国向其伸出援手,分享经验,彰显了大国风范。此次新冠疫情在国内得以有效遏制,充分体现了制度的优势。推而远之,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也被一些国外学者认为是一项极为有效的官员选拔制度并加以效仿。如此等等,都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不能像阿Q一样成天徜徉于“先前阔多了”的自喜之中。当前,我们的各种制度依然有一些问题,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当中。无论如何,我们要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的制度会日益完善。

四、恪守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是教师应备的品质之一。如果教师的言行都存在各种问题,那么他何以教育学生,何以让学生信服于己。如果教师在课堂之外,时常出现品行不端的问题,那么他何以在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便做好了前面几点,倘若不去躬行,那么一切都将归于零。因此,教师应始终恪守知行合一的精神,学思政,用思政,不论课内课外,自觉努力地做到“文质彬彬”。

假使做到以上几点,作为一名教师,则诚如孟子所言,“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如此,教师就具备了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继而开展课程思政就不再是一项任务,一个要求,而内化成教师自身的品质,贯穿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吕院十载,已不知几番上上下下于讲台,亦难数台下变幻了多少容颜。未来不远,惟有坚守脚下那三尺“圣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坚决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方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才能为国家培养人才。

(作者:张海城,吕梁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