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吕梁学院第一期“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网络培训。在这次培训中,从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政策分析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深刻领会了课程思政的核心。课程思政非思政课程,作为任课教师首先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要能够梳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从课程内容中挖掘专业有关传统文化、科学素养与探究、个体健康成长、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做好教学设计,挖掘课程中人文情怀与历史文化传统。所有的课程都有自己的发展演变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能从课程发展与演变中挖掘优秀文化。以《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例,与大家一起分享。
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教师观念。第一部分结合内容设计要求学生拓展古今中外不同思想家、教育家对师德与道德的认识和看法,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决定着人们如何对待儿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全面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是什么样的一种特殊职业,国家在这方面又对幼儿教师进行了什么样的规范。此部分就是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项有关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对其中“幼儿园教师”进行整理,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师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本部分内涉及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伦理守则》《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它们肯定了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 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使得儿童权利保护有了国际共识和保障;结合社会热点的儿童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托幼机构“虐童”事件,逐步渗透丰富的儿童权利内容,激发学生的儿童权利保护意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儿童观。因此,儿童观、权利意识是该部分重要的育人元素。
“敬业、爱国、守法”观念的渗透。本课程内容中学前教育领域重要的政策法规,通过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能够以幼教者的身份感受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愈发重视,激发其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养成主动关注学前教育政策动态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依规施教、依法施教的政策意识和法制观念。此外,托幼机构“虐童”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师德沦丧。通过案例来使学生明确底线,要依法施教。
保教职业道德实践。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师幼关系、同事关系、家园关系等职业道德实践修养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保教方法,掌握如何依法保教,掌握为人师表的方法,掌握如何做创新型教师,如何面对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如一坚守岗位,坚守信念,做一个新时代的专业型幼儿教师。
作为教师,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认真挖掘每门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能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作者:薛萍,吕梁学院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