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到2020年3月,我参加了我校第一期“学科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班,期间认真学习了十几位专家学者的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育人理念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感觉收获很大,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首先,要区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
当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许多高校都启动了“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泛化,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简单机械的结合的误区。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例如我校主要是由思政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课程人才培养任务的正本清源,是对各门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不断发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二者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1+1>2”的整体效用。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能将专业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让课程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黎声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课程中提出如何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如何融合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思考怎样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次,要提升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做到“三要”。一、教师素质要强。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面对新形势,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二、课堂内容要实。要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既有理论的高度,也要接地气,把时政热点事件、身边事引入课堂来。三、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充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研,走访参观,勤工助学等方式,感知社会,提高自身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政课,我们就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把学生的疑惑讲清楚,使思政课真正发挥育人的实效性。
第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而专业课对课堂的占据时间和空间,要远远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我们需要将思政要素与所有课程相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课程都能体现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当前,我们的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课程思政的建设应该做好教师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还要通过教材建设,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我们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应该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使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让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好!
作者:康小兵,吕梁学院思政部(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