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守正创新 课程思政在路上

原创:罗悦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6-04 阅读量: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进一步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党中央对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部署层层展开,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正是高校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而成为这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应该是每个教育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新闻报道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地位……这些使得新闻学专业先天具有政治性、党性和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教育者,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评论等技能,使他们成为中国故事的记录者,更要教育引导学生有大格局和大视野,全面客观认识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脚踏实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然,知易行难。当前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一方面,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伴随各种深层社会矛盾的出现,思想领域的争论与交锋此起彼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一些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新闻价值观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新闻传播造成不少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些人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造成媒体入门门槛降低,新闻语境和新闻场域的变化催生出用户自由生产信息内容和众包新闻模式,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屡禁不止、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缺失、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戏精上线”“哗众取宠”……这些使得“新闻理想”是那么虚无缥缈,“社会公器”“政治家办报”“实事求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等新闻专业理论显得那么空洞,《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些新闻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虽很有必要,但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如何将“大而空”的理论讲得“生动有用”,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摆在新闻学教育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专业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部和中宣部在2018年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要求“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确了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方法。这些论述不仅给新闻学专业教育者指明解决困惑的方向,更是明确了实施教育改革的路径。新闻学专业的教育者都应以此为契机,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以我所带的大一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例,实施课程思政,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政治要强,要有信仰,坚持学习

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教师,也是宣传教育者,只有自己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信念,才能去给学生们讲信仰信念。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时,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一部分。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其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新形势,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概括为“48字”、强调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等一系列新闻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仅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阅读经典原著;还要全面系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全文及读本,如《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做到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此外,要与时俱进,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性。

二、精选内容、创新方法和形式

“大学课程不仅仅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人的价值之学”。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某种知识的灌输与转移,而是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将某种精神与某种价值传递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到价值维度。

在讲授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时,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但不能简单停留在硬性灌输具体的思想,可以带领学生系统梳理这些思想之间是如何一脉相承的,可以和学生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此外,还可以借助丰富的影视作品、图片,新媒体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新闻实践及人生选择更加形象化、鲜活化,生动化,让正处于“扣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青年学子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比如介绍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及革命思想萌芽时,可以推荐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和《湘江北去》;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有哪些,可以借助中国青年网推出的《一图读懂习近平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要让学生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可以选择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制作的H5作品《我们的领袖习近平的成长之路》……

除了读万卷书,新闻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还需要行万里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当代中国。如:教师去一线媒体挂职见习,获取不断更新的业界案例;教师带领学生重走红色地标。2016年5月21至27日,我系新闻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们组成红色文化考察队从西柏坡出发,途经吕梁最终抵达延安,逆行当年毛泽东“进京赶考”路线,对三地的红色文化保护及红色旅游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保护遗址不仅仅为了吸引游客参观,发展经济,更是对革命历史和精神的尊重。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把红色的革命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是考察队中的一名学生写下的感受。此外,还可以开展“新闻传播”系列讲座活动,广邀新闻传播领域知名学者、主流媒体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邀请各领域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到媒体见习和实习;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上的多种新闻传播类比赛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更深刻感知当代中国,参与记录时代变迁、积极承担时代使命。

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不管是什么专业的教育,教师的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引领启发,尤为关键。广大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自觉肩负起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罗悦,吕梁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