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匠魂,育匠心,构筑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

原创:江雪标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6-18 阅读量:0

自“工匠精神”一词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我们可以将高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的内涵概括为:高职学校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响应国家号召,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爱校奉献、爱岗敬业、精业乐业、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并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校园精神属性。

一、依靠课堂渗透,让“工匠精神”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在古代,“工匠”可以说是特权和身份的象征,而在如今“工匠精神”已经转化为人本化、平民化、大众化、可教育化的理念。因此,高职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学生传统观念里“高大上”的“工匠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职业精神。传统思政课堂中,枯燥的理论学习、沉闷的课堂氛围以及单调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课堂内容自然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教学效率较低,如若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宣扬工匠精神,自然效果很不理想。若教师可以进一步改革课堂教育形式,不仅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精神境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提升其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用生动的思政课堂启发思想。突出高职学生认知行为特点,优化思政课堂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将原本高深莫测的思政知识平民化、通俗化,表现出我们高职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匠精神。开展大家名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活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个领域去寻求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高职学生具备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创造惊喜,向“工匠精神”靠拢。

二、立足校园本身,让“工匠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

作为育人主渠道,高职思政课可以切实增强学生对疫情防控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与文化素养,引导他们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我们要立足高职校园的客观实际,依靠思政教育的阵地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高职校园文化里有着优质的职业精神成分,它对学生职业思想的养成至关重要。我们要依靠思政课堂,在充分汲取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转化成现代化职业精神,刺激学生产生文化认同。首先,从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高职学校培养一线技术劳动者,崇尚劳动的校园氛围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向往和追求,甚至归宿感。其次,要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氛围。技能是学生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领,是攀登“工匠精神”的阶梯,优秀毕业生介绍、专业介绍、技能实训、技能考证、技能讲座等形式都可以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园氛围。最后,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具有创新的观念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三、注重经常教育,让“工匠精神”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转换

“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从高职思政教育角度来看,不仅需要在第一课堂上教育,而且需要在第二课堂上弘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促进“工匠精神”文化在校园里茁壮成长。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实质就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和名利观,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在校爱校,遵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注重积累与沉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思政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素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相互结合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和更详细的要求,公共课结合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细化学习要求和岗位规范,创新教学方法,规范考核标准,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向行业、专业技术标准对接。职业精神与专业技术标准相结合,促进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业乐业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第一课堂。专业兴趣班、社团锻炼、企业轮训、顶岗实习是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学生融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团体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岗位和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从而养成“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精神。

工匠精神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其中精神与内涵值得所有人细细品味,对学习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具有积极意义。深刻把握思政大课的内在规定性,构建滋养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使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通过进一步促进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思政教育体系的形成,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推进,让敬业执着、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成为广大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进而让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进化出新的范式,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江雪标,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