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如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学习体会

原创:李楠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从2020年5月起,我有幸参加了吕梁学院第二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课程思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把我这段时间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意义

通过学习,明确了国家推行课程思政的重大战略意义。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历史上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要把做人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念和责任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不只局限于思政课程上大学时接受思政教育,而应该把握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 

二、掌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

之前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讲授思政课的内容,就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哲学、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内容放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里,其实不然,课程思政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增强学生党和国家意识,理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2.科学观

科学观指的是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作为工科教师,要善于学习、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科学观,并将其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掌握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3.个人品格

这里主要包括道德情操、健全人格以及智力。

三、对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认识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本身是“盐”与“汤”的关系,汤里既不能没有盐,也不能太多而显出来,即课程思政需要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好的课程思政表现为:学生可以自然接受,认为其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内动力,督促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和深化。总之,我们目标是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中。

那么,课程思政如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具体从知识点的来源和发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掘。同时,也可以将知识内涵的价值观、科学观、哲学、思想等作为课程的思政元素来源。

2.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拓展。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利用思维方式尤其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启发和建立,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从中发掘价值观,这些故事可以是学科发展史或者是教师个人的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亦或者可以是失败的教训,通过多维度分析主客观的原因。

3.注重实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验课程中各种规章制度学习,让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尊重客观实验结果,实验操作过程要严谨仔细等;实验过程中注重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探索与创新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思政元素。

最后,本次培训收获很多,不仅使我对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而且对课程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对以后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楠,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