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学习体会

原创:张敏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本人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二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网络培训课,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近15年的英语教师,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但我一直在反思,在我不停讲授外国语言构造及文化的过程中,我作为教育者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价值是什么?仅是让学生们学会一门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规则?还是说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文化特征?那么讲授过程中,学生是否会曲解我的意思,盲目地赞叹、跟从所谓的西方“优势”?这十多年的历程中,我经历了西方节日气息淹没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听到了很多情侣因为没有及时收到“2月14日情人节”的玫瑰花而分手的故事,看到了很多人忘记了重阳节、端午节,甚至中秋节都能忽视的一幕幕,甚至平安夜的大街小巷竟然成了年轻人的不眠之夜,而圣诞节竟然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期盼。这些冲击更让我怀疑我存在的价值,我在讲授西方文化的时候,是不是把话说过头了?让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们忘本了?虽然这不是我一己之力的后果,但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

这是课程培训的宗旨,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价值观: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培育了一代优秀的社会劳动者,那么,在当下,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一代代年轻人树立更新、更正确的中国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想应该教给学生的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二、明确学习西方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学到了很多,我们也靠着自身的奋斗和努力成长了起来。但是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技术、理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而这个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说到底,学习西方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很多精华也不乏许多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精华部分,抛弃糟粕。而学习西方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去发展中国文化,并非舍弃中国文化,改信西方文化。

三、学习外语不是培养“外国人”,而是期待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外语在教育者眼中就是一项工具,是一个可以理解西方文化、科技文明的有效手段。而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被世界所认识,那么该如何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呢?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外语教师的责任,我们无法做到亲自去传播,但我们可以培养传播者。当然培养的每个传播者都要深刻明白自己是中国人,要有中国担当,才能做好中国文化传播使者的工作。不爱国不爱党是无法真正热爱自己的文化,更无法正确传播中国文化。

四、作为外语教师本身,更应该客观、正确地去认知和讲解西方文化

国内很多人盲目崇拜西方教育、西方餐饮、西方理念……不可否认,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但更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化也是西方趋之若鹜的文化真谛,比如我们天天接触的孔子文化(如《论语》)在西方得到很多人的追捧。我们不能在学习西方文化中失去自我,作为教师,更应该将正确的理念传输给我们的学生们,讲授西方文化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热爱中国文化。

经过这次“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培训,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真正教书育人,让我们的人才真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作者:张敏,吕梁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