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根本任务 提升育德意识——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培训心得

原创:李婷婷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全员育人尤为重要。为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本人有幸参加了吕梁学院组织的第二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对课程思政有了粗浅的看法。

首先,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围绕此目标,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要解决“立德”,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坚定理想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第二,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听党话,跟党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树立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让学生做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教育的方向和灵魂,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会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自省、自律;第四,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第五,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现代化,敲锣打鼓是实现不了的,需要全民的奋斗精神;第六,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早在周朝,我国就要求掌握“六艺”,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毛泽东也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因此如果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色彩,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同样,世界没有劳动,世界如何建设,生活如何美好?人生如何出彩?因此,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来教,学生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学。

其次,如何培养人,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第一,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的对象是人,方向是政,重点是思,载体是课,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思想的温度,最后都要通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从而通过教师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元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第二,课程思政的建设重心在系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实施课程育人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学生的思想和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涉及到的故事、案例、吸引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样专业课教师可以本学科、专业的模范人物,包括教师自己的操作和言行、给学生以示范教育。也可以通过实践、实验课教学,给学生一个得到启发的环境和情境,比如,电影活动、集体表演、创造创业,从而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人格培养、完善自我等等的培养。

最后,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课程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就要求学校一定要做好整体的统筹规划和系列保障,鼓励教师多报课题,多培训老师,把老师培育成课程思政的“专家”,抓典型、抓案例、抓宣传,组织各种课程思政的竞赛,促成成果表达,实现论文、讲义、教材、大纲、环境、课堂育人,多措并举,协同育人,从而实现由“成人”向“成才”的转变,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李婷婷,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