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学科教学育人如何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原创:任小梅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第二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已落下帷幕,通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学习,本人对“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目前,“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的热潮。“课程思政”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其方式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些探索对于形成各门课程育人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育人合二为一

这种做法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科教学育人和“课程思政”两者目标统一,强调合力育人,立足点在于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力作用;重在强调教育的方式,立足点在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理念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理念系统。我们始终要贯彻落实“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要明确地将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梳理出来,在课堂上由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向学生讲授。特别强调课程设置的显性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隐性化相结合,灵活施教润物无声。这是指承担“课程思政”的教师要遵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摒弃“让课程上出思政味”“促使课程思政化”的错误做法,在点滴之间影响学生,使其在学习相关课程中不知不觉中确证、巩固“思政课程”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行导人;要注意强化课堂规范与学生习惯养成,做到管理育人;要注意不是去直接讲原理,而是析案例,做到以事服人;要注意对学生赋予真情实感,做到以情感人;要注意发掘背景资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地方文化、文化名人、地方特色等融入课程教学中。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提升教师育人意识。这是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有自觉的育人意识,其育人的主体性必须得到提升,以适应“课程思政”同“学科教学”目标指向要求。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偏差,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好书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传播不当或错误言论,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一是要加强制度导向,将教书育人的要求明确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促使教师将教书育人要求变为实践智慧和行为自觉。三是要采取措施,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理解。

学科教学育人要与课程思政两者统一教学目标,协作统一,合力前行,一定会迎来高校教书育人的光明前景,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学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作者:任小梅,吕梁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