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心,砥砺前行——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学习体会

原创:张露丹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非常有幸参加吕梁学院•第二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在线学习、观看线上视频,从加强思想引领、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等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潮。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本为本”,做到“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不能只谈“教学”,而是要脚踏实地关注“教育”——塑造品格、塑造灵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自此,“课程思政”纳入本科教学新体系。

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一大飞跃,也是学科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重大转变。它使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赋予了思想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专业课的自身内涵,拓展了其教育教学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深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推行“课程思政”义不容辞。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蕴含了文化自信的培育思想,在具体实践中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去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求高校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要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带领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历史,使大学生拥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思考和探索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进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养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得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之下,容易造成这个高校大学生的信念、信仰缺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作用,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加强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和自信,才能正确的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不仅传授历史知识,而且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职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层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包含大量文化教育资源,展示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有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那么也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学内容,结合山西的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打造有质量的“金课”。

当下“课程思政”的建设平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结合线上网络平台协同打造。今年由于疫情,本学期主要采取线上教学,由初始的不熟练到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相比于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有一些缺陷,如不能实时掌控课堂情况等等,但同时也有很多优点,如各种平台可以提供课堂教学没有的新功能:聊天公屏、投票、主题讨论等,引入更多的师生互动形式;搭建的网络资源平台可供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同时要发挥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的优势,努力探索教学方法,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改初心,继续砥砺前行,为培育合格的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张露丹,吕梁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