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筑系老师的课程思政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原创:宋季耘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6 阅读量:0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展的“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第一期学员已经全部结业,收获颇丰。本人有幸作为第二期学员参加专题网络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潮。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释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对教师提出了做“四个引路人”的殷切期望,要求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本为本”,做到“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不能只谈“教学”,而是要脚踏实地关注“教育”——塑造品格、塑造灵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自此,“课程思政”纳入本科教学新体系。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让专业知识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领作用。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一大飞跃,也是学科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重大转变。它使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赋予了思想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专业课的自身内涵,拓展了其教育教学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深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推行课程思政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因为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之上,而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例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概论课》通过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都江堰工程等土木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前景,还有土木工程职业岗位要求,从中凝练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专业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这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课程思政新教学模式需有以下特点:1.育人方式从由外入内的说教式渗透教育,变成了让学生从学科专业知识中去领悟,从而内化于心、融化于魂的感悟式教育;2.专业知识不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技艺,同时也要承载丰富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使命,回归教育的本真;3.育人教育由思政课程的单翅飞行,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翅比翼齐飞,同向同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效果。

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点的发掘是课程思政的重点,而两者的有效融合是成功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将思政元素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在课程知识中引入思政元素应该是软着陆、顺理成章和潜移默化,不能让学生感到突兀和牵强附会,造成课程思政变成一个强扭的瓜。应该追求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育人的润物无声,在课程知识衔接思政元素方面,要讲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应如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让思政元素如这杯中茶叶,渐渐舒展沉落杯底一般,内化到学生的思想深处,这个过程应该是课程思政中最难的环节,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宜急功近利。充分发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触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育人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立德树人,久久为功,滴水穿石,润物无声。

作者:宋季耘,吕梁学院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