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坚定的政治信仰,就能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分析
课题组围绕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程度、高校信仰教育及影响信仰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等四个层面,设计了“天津市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基于对天津市4所本科高校169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和座谈,全面、真实地了解天津市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第一,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从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看,多数学生对信仰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树立正确信仰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第一选择。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存在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
第二,大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而言,大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仍具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但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
第三,绝大多数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大学生表示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强烈,但入党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功利色彩。
第四,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从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来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因素既包括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较低、教学方法单一,也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和学习动力不足。
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选择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高校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建议中,发挥思政课教育作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排在前四位。因此,结合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分析,高校应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第一,抓好思政课堂教学。大学阶段是政治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课堂教学要着力解决“信仰什么”和“怎样让人信仰”这两个问题。“信仰什么”主要是明确信仰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对象,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当下,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怎样让人信仰”主要解决大学生内心极度认可和信服信仰对象,将信仰对象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自觉地指导大学生的行动。
第二,战“疫”故事育人。疫情防控既是思政课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更是“教科书”,思政课要用好疫情防控“教科书”。疫情发生以来,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和生动的感人事迹,既有“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宏大叙事,也有以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建成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邻家奶奶”李兰娟院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铁人院长”张定宇等最美医务人员的“硬核榜样”,也有奋战“疫”一线尽显担当的“90后”青年志愿者,还有“誓死不退”的人民子弟兵等等。这些战“疫”故事,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必将成为中国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教学节点,将战“疫”故事融入教学内容,讲好战“疫”故事,传播战“疫”好声音,激扬网上网下正能量,充分发挥战“疫”故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逐渐养成好的思想品德,坚定政治信仰。
第三,提高思政课教师水平。教师是传道者,传道者要传道,首先要明道、信道。明道以增强育人的本领,信道以增强育人的动力。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教育学生成为有信仰的时代新人。有信仰的教育必须要有信仰的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教育学生有信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信仰。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水平,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细读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和真谛,提升理论水平,真正做到“说得清”“问不住”“难不倒”;必须筑牢政治信仰根基,提高政治素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明辨是非,保持政治清醒,自觉抵制各种谎言谬论,与其划清界限,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忠诚与信仰相结合,自觉把信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育人水平,用精湛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
第四,注重实践养成教育。政治信仰的培育和确立,既是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以活动方式达成信仰教育目标,成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构建实践教育运行机制。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政治信仰教育整体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与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育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挖掘实践资源。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街道社区等部门合作,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以政治信仰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对接,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上升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达成政治信仰教育目标。
第五,强化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政治信仰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具有很强育人功能。高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高校各种宣传形式,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各种载体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信仰教育,着力营造“人人有信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依托高校社团组织,举办读书分享会、人文讲座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糅合信仰构建理论,不仅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满足其多样文化的需求,而且可以融入政治信仰教育,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大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网络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依托新媒体技术,打造校园微信公众号、网上思政微课堂、红色网站等校园全媒体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文化,推进新媒体与政治信仰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信仰教育辐射力,提高政治信仰教育效果。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政课专项项目“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引领思政课信仰教育研究”(TJSZZX17-025)]
(作者:张雅光,系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