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五个着力点

原创:杨玉赫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1-10-25 阅读量:0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新形势下心理育人具有新内涵、新特征,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每一名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着力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强化心理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原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指出:“广大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育人重育德,育德先育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格局,以心理育人为关键点,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融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从而提升育人实效。新形势下辅导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见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立德树人和心理育人有着价值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决定了心理育人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心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育人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提供重要视角。新形势下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要以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为国育才的立场,自觉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确立工作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重要目标,聚焦心理育人的立德树人价值实现,充分挖掘心理育人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价值。

二、着力提升“两个能力”,努力突显心理育人特色

1.理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要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新形势下辅导员从事心理育人理论研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心理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这也是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改进心理育人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推动心理育人工作创新。

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等情况,这些都是理论研究之源。辅导员提升心理育人理论研究能力:一要加强学习和深入钻研。要主动学习心理学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性地加强心理育人工作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开阔工作视野;二要学会思考和归纳总结。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工作要分时期、分群体、分类别的开展,并养成写工作总结的习惯,长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归纳习惯,最终形成个人的理论体系;三要定期参加专业化的心理培训。除了个人的学习和思考,定期参加理论培训也非常重要。近几年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各级各类的心理会议培训以及各地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和研修基地定期举办的心理专题培训,都能够帮助辅导员提升心理育人理论素养。

2.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心理育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不仅关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实效的整体提升。

大学生的成长及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特殊的年龄段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要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扰,这不仅需要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得到实践操作的系统训练。新形势下辅导员要加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经常性地深入了解学生,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离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个体差异,寻找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辅导方法。还要增强职业敏感性,研究和思考不同心理危机事件的征兆、时节、特点等,归纳处置方法和经验,制订有效应对预案,并从心理上增强自身抗挫抗压能力。

三、着力贯通“三个路径”,全面拓展心理育人渠道

1.全员心理育人

心理育人的全员性是指辅导员要联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学生朋辈队伍以及学生个体等群体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不同的心理育人主体在心理育人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要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格局,将心理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心理育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从个体自助、朋辈互助、专业帮助等方面开展好全员心理育人工作,要培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和心理引擎,帮助学生改变看待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和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他各种问题。

2.全程心理育人

心理育人的全程性是指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育人方式方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与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与引领。

在大学的每个阶段,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辅导员要将心理教育人贯穿于育人的每一阶段。一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教育及人际交往等心理通识教育,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展专业认同及学习心理调适,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抗压抗挫心理能力训练,针对大四大五年级学生开展实习心理、就业心理及面试心理调适等;二要为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异常心理;三要开展系统性和周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3.全方位心理育人

心理育人的全方位性是指将心理育人全面贯穿于课程、实践、管理、资助、服务等育人体系中,将心理育人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要营造和谐的心理育人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感恩诚信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一要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强调心理健康对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二要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讲、竞赛等;三要在社会实践中结合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征文、演讲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丰富性;四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的借阅,开放心理沙盘室、互动宣泄室等;五要定期开展个案研讨等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四、着力坚持“四个原则”,持续增强心理育人实效

1.教育与引导相结合

辅导员要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心理教育、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考虑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常见的问题和困惑为主,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辅导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介绍有效的自我疏导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正当途径消除烦恼和困惑,同时还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保证有稳定的心理知识传播阵地。

2.个体与团体相结合

个体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的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团体辅导是兼顾心理问题广泛性和特殊性的一种健康维护方式,将学生组织到一起进行团体辅导,既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又有着更高的问题解决效率。团体辅导可以将学生日积月累的问题及时处理,还能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倾诉和共同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相互支持,做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团体辅导的开展离不开严密的计划和组织,其中包括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的设计、参与对象的选拔和评估收尾等工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增强综合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能力、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重要意义。

3.咨询与干预相结合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心理学知识积累,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做到正确认识和解决个人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辅导员要重视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状态,对遇到突发事件的学生、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等重点对象要重点关注,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持续关注。还要加强与班级心理委员等班级干部之间的交流,及时掌握所带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工作。

4.自助与互助相结合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为大学生心理自助指明了方向。“助人学会自助,自助方能助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的自助、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比较多,学生自助与互助相结合能够产生有益效果。辅导员要注意加以引导和支持,帮助大学生形成遇到心理危机要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既可以向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心理热线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这对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五、着力构建“五个体系”,逐步完善心理育人机制

1.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列为高校辅导员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并详细描述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在发生改变,出现了学生群体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不强、社会抗压能力下降、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等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为此辅导员要在工作中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创造幸福人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2.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辅导员要运用所学心理学专业技能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耐心倾听学生的叙述,引导他们把真实的想法、观点完全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排解消极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在网上展开心理咨询、心理知识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等活动,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咨询记录,并根据心理变化特点开展心理问题疏导,定期普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承担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和干预工作,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及时开展教育辅导,促进学生逐渐恢复到健康心理状态。

3.心理实践活动体系

辅导员要提高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促进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全方位开展。一要加强心理育人实践活动阵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刊物、网络媒体等资源,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大力营造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要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以及心理知识竞赛等,不断凝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色,把心理育人融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

4.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加强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是提高心理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辅导员一要积极开展心理水平调查工作,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二要充分发挥家、校、生之间的合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起一个包括家庭、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在内的双向防范与干预体系;三要增强心理问题筛查的有效性,提高心理健康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确保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的准确性;四要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全面提高心理危机防范和应对能力,能够做到对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5.心理健康监控体系

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和预警工作。一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形式来监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形成数据分析,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跟踪工作;二要关心性格内向、学习较差、生活困难以及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如发现有反常的行为或发出求助的信号决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重视,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负面的情绪得以宣泄;三要特别关注出现轻生想法或自杀未遂者等高危人群,他们可能会反复地做出极端行为,要时刻进行监护,进行长期和耐心的心理咨询或转介相关专业机构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