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指导”为大学生成长引航

作者:杨保国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10-12 阅读量: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着装授予仪式。柏雪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主持了典礼的序曲部分,并邀请母亲专程来校,分享这一幸福时刻。

柏雪即将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留学。而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她还在为今后的学业发展纠结。

28位专家“把脉”学生学业

上不上研究生?是在国内深造,还是出国留学?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柏雪一年前很犹豫: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是特别拔尖,父母又希望她这个独生女留在国内。怎么办?

去年7月的一天,柏雪找到副校长陈初升教授。陈老师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固体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告诉柏雪,科大的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本科阶段只是打基础,以后想做专业性的工作、想要更大的发展,还需要读研究生。至于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读研,都可以。“但在国外更能扩大视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陈老师的一席话,坚定了柏雪出国读研的决心。

柏雪之所以直接找陈初升教授,是因为他另一个身份是学生学业指导专家。像他这样的指导专家该校目前有28位,涉及各个学科,绝大多数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不少是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据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蒋一介绍,从2003年开始,科大本科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转专业的机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同时,每年都有部分特别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学业规划和学业帮扶的需求。因此,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2012年10月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蒋一教授也是中心聘请的指导专家。

学业指导专家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背景,热心教书育人,熟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其主要职责就是针对上述三类学生,或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助力他们成为杰出人才;或为其指点迷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或指导他们做出合适的专业选择,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等。

该中心建有专门的网站,指导专家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学生网上预约后,相关指导专家很快能收到手机短信提醒和电子邮件提醒,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指导结束后,如实记录指导情况和指导意见,并向教务处反馈。

学业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已对150多名专业选择咨询、55名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和409名学习警示和预退学的学生进行约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跟踪指导,243人目前已经解除警示;196名同学通过中心网上预约平台,与学业指导专家联系,获得指导……

“中心及其网站的建立,使全校学生学业上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学科的专家咨询,而以前多半局限于本系或本学院。”陈初升说,我们充分相信指导老师的学术判断,他们为学生制定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务处充分尊重。

尊重学生的“初心”

吴子昊一直对物理感兴趣,2013年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但因成绩原因录取到化学院。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通过学业指导中心联系上物理学院副院长、学业指导专家王冠中教授,就大一结束后如何转专业、目前课程与今后物理学院课程如何衔接等问题进行咨询。

王老师在仔细询问了小吴学习情况、专业志向后,鉴于他成绩优秀、志愿坚定,下学期课程与物理学院的课程差别不大,为了避免选课冲突,同意他大一下随物理学院的学生选课,原专业的《化学原理》、《化学实验》课缓修。“学业指导专家同意缓修的课,教务处认可,这对我转专业后的课程衔接很有利。”小吴说。通过申请、面试,小吴目前已被物理学院“录取”。

像小王一样幸运的,在中国科大还有很多。该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专业的举措,学生入学后有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入学一年后,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学院或学科类;大二结束后可在学院或学科内选择专业;三年级后还可以进行专业调整或按个性化修课计划学习。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但也有少数同学因成绩等原因,不能选到“最爱”。为此,从2012开始,该校依托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对申请转专业未被接收但仍坚持要修读拟转入专业的学生,可在学籍不变的情况下,由学业指导专家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修读完相关课程、达到要求,即可按该专业毕业,从而百分之百地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过去两年获得学校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65名优秀学生中,16名为重新选择专业的学生;数学科学学院毕业生中,前10%优秀学生有一半来自转专业的学生;2013届毕业生中,有11名同学要求转专业未被接收,他们在学业指导专家的指导下,跨专业修读了相关课程,完成了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其中9人继续深造,包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名校。

双线互动,重建信心

在学业指导中,虽然常见的是专业选择和专业规划方面的问题,但老师们花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的精力最多。同时,指导老师把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务处和班主任沟通,教学系统与学生工作系统有效互动,成为该校学业指导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张伟(化名)是该校核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本科生,进校后因痴迷网络游戏,三个学期下来5门课挂科。教务处给了学业警告,并通过学业指导中心把他“分配”给了核科学技术学院王相綦教授。

张伟记得很清楚,去年5月25日,王老师第一次找他谈话时,并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说什么大道理,而是列举了多名学长成功“逆袭”的事例,鼓励他只要现在努力,还为时未晚,并相信他能够学好。

接着,王老师邀请张伟参加他的课题组,并安排几名成绩好的师兄辅导他《数理方程》《原子物理》《材料力学》课程。课余时间,张伟与他们一起到图书馆上自习,不懂的就问。同时,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班主任丁翠平老师对张伟的电脑妥善管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效果就显现了。期末考试,张伟通过了这三门比较难的课程,这使他重新拾回了信心。王老师趁热打铁,与小张一起商量如何弥补拉下的5门课。“上学期重修了一门,已通过。这学期又重修了两门,通过应该没有问题。”小张说,今年暑期,他留在学校复习,补考一门,最后一门准备大四上学期通过,明年打算考研究生。

“初次见到张伟时,他很颓废,现在精神状态大为改观。”王老师欣慰地说。在开始的几个月里,王老师基本上每周与小张见一次面,了解学习情况,询问有什么困难。班主任丁老师也是如此。王老师认为,“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批评,这对落后生来说十分重要。”此外,还要帮助他们改掉中学形成的被动式学习习惯,培养起独立学习的能力。王老师近年来指导帮扶了5个学困生,其中3人今年正常毕业,其他二人已基本走上正轨。

“如果没有王老师和丁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肯定已经退学了。”说起自己一年来的变化,张伟内心充满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