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什么是转变?
转变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向应用型转变不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它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到攻坚期、深水期的新形势下,从全局、整体、系统的角度设计、实施和推动的,从观念到模式全方位的综合性改革。向应用型转变不是单向的创新,它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和方法的全面创新,是全面系统的创新,是需要高校人人参与的创新,是大众创新。
二、为什么要转?
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由于高校趋同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为了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不得不作出被动转变。同时,这也是高校为了破解趋同发展难题、获得更好发展,在积极寻求特色发展强烈动机下主动作为的一种自觉选择。
1997年,安徽27所高校中,三分之二是专科,三分之二是师范类院校,高等教育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底子薄、结构不合理。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刻不容缓地发展高等教育”,全省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规模扩张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与高等教育趋同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大胆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全省自下而上开展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和实践。2008年,安徽省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创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联盟;2009年开展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试点建设,拉开了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序幕。2014年,安徽省牵头成立长三角应用型高校联盟,安徽转型的成功经验成为联盟抱团发展的典范。
三、转到哪里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度发展,高校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地方和高校的基本共识。但到底转到哪里去,是转成职业本科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框架内的改革创新?是转为应用技术类型,还是应用科学型?不同观点表明大家对“转到哪里去”的思想认识尚不一致,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认识还存在差异。
一所学校区别于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知识传承与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对高校而言,从过去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有人提出把本科转为职业本科,这是值得商榷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性和学术性,它培养的是创新创业人才。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就业服务的,是就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就业是高校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考核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必须的。但是,因此而抛弃创新性和学术性是错误的。完全用就业指标来评价高校与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是错误的。
对于一所高校到底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主要看学术性和应用性哪个起决定作用。从学术性和应用性的关系看,学术水平越高,其应用能力也越强,应用型大学要提升应用水平,也要从提高学术水平开始。两者区别在于起决定作用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师的素质要求不同;学术成果的转化情况不同,学术型大学学术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应用范围广、成果价值高,而应用型大学学术成果转化率高、转化周期短、适用范围小、价值相对较低。学术性、应用性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内在统一于任何一所高校。所以,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该是高等教育范畴内转型发展,并不是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教育。
四、谁转变?
毫无疑问,高校是转变的主体,是转变的内在因素。中央政府要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通过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通过建立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对接服务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和升级,引导和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校转型发展,学校领导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转变是基础,促进学生的转变是最终目标。
五、转变什么?
在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着力做好六个转变:一是将发展目标转到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上;二是将转型的重点转到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三是将高等教育结构转到对接经济发展上来,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四是将培养体制转到部门联合、教产融合、校企合作上;五是将教育教学改革转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上;六是将评价转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上。
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需要从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到评价机制进行全方位转变。重点是将办学定位转到地方性、应用型上,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将培养模式转到校企合作“五个引入”上,将学科专业结构转到支撑和引领地方产业发展上,将师资队伍转到“双师、双能型”素质上,将课程建设转到“模块化”上。
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础。教学观从以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企业课堂、社区课堂、网络课堂和国际课堂全面延伸转变;教学方法从满堂灌讲授向组织研讨、指导启发转变;评价方式从教师教得好不好向学生学得好不好转变;教师素质从理论型向“双师”“双能”型转变。
促进学生转变是整个转变的目标,学生既是转变的要素,也是转变的受益者。学生的转变,要在态度上解决学生愿意学的问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方法上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由“你教我学”向“我学你教”转变;在内容上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由学知识向学本领转变;在动力上解决学生好学的问题,由为父母、为自己学向为社会、为国家学转变;在手段上解决学生处处可学的问题,由单一的第一课堂学习向处处可学转变;在目的上解决学生学有所成的问题,由单纯的知识学习向不断创新转变。
六、怎么转变?
怎么转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涉及理念、体制、评价等全方位转变。因此,必须用改革的思维,综合改革的模式全面推进。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本目的,以开放合作为前提,以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内核,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中心,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保障学校顺利转型。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持续推进,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示范引领,更加注重转变与提升相结合,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逐步走出一条全方位、成体系、标准化、有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七、怎么评价“转变”的成效?
转型得好不好,方向对不对,成效如何,怎么评价?首先是看历史、看过程,转得早不早,是否具有一贯性,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转变的深度和厚度,有了厚度、有了积累,也就有了更加牢固的根基;最重要的是看效果,用以“五个度”为主要内容的审核评估来检验转变的深度和广度。“五个度”,即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支撑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这种内容的设计,突出了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现实性,突出了高校办学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回顾安徽省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历程,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形势所迫下,高校采取的一种自救行为。向应用型转变,也是安徽省紧紧抓住现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大势下,主动思考、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的结果;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用改革思维和综合改革的模式,以高校为主体实现的一种系统性转变,实现了安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特色之路。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