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三联五共”创新模式 深化校外实践教学

作者:唐未兵 金继承 温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4-19 阅读量: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当前正在推动的“新工科”建设,强调高校要有效对接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新要求,培养知识复合度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尤其是依托行业、企业生产基地开展的校外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培养理实结合、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湖南工业大学作为我国仅有的系统从事包装教育的特色高校和湖南新型工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学校于2000年率先在我国包装产业集聚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建立跨区域、紧密型实践教学基地。

18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坚守初心、接力追求,将卓越的实践教学质量作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优化,构建出政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的“三联五共”校外实践教学特色模式,以育人理念(concept)、合作机制(mechanism)、组织方式(mode)、实现路径(path)一体融合的“CMMP”创新架构为牵引,形成了“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和“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学校打造的这一特色模式和发展性成果,育人成效十分显著,示范作用日益彰显。

“四对接”引领教学改革

学校创建“三联五共”校外实践教学模式,首先从实践育人理念创新上入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教育思想提出:要让学生“从做中学”,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增强观察力、创造力和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以现场化、情境化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正是促进学生“从做中学”的更好方式。

学校深知校外实践教学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始终注重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处理好“做”与“学”的关系。那么,如何让“做”与“学”落到实处呢?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征、作用与目标,提出并践行了“四个对接”的实践教学育人理念,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实现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重点与能力提升对接、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对接,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四对接”理念把实践育人的过程“具象化”了,对教学的方式、内容、标准、侧重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实践教学不仅从系统设计上成为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更从实施过程上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真正突出了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校外实践基地现场化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为“三联五共”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形成了理念引领和思想指导。

“三螺旋”力促模式创新

学校校外实践教学的“三联五共”模式,其理论支撑就是亨瑞·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创立的“三螺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联结,可以形成一种彼此重叠、相互作用、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三螺旋”模式。

基于这样的理论认知,学校把政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建设作为深化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持久保障和永续动力。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政府部门、东莞市道滘镇政府部门、东莞市桥头镇政府部门签订政校合作协议,坚持产业集聚在哪里,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就转移到哪里。从2013年开始,学校与中国环保包装名镇——桥头镇签订了长达十年的《镇校合作办学协议》,明确:由镇政府部门免费为学校设在珠三角地区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东莞包装学院提供4000余平方米的办学用房及教学、管理、生活等完备设施,协调并引导区域内的企业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持,建立联盟型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内的企业为学校提供优质实习资源和学生实习的相关待遇。学校在优先为地方及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通过东莞包装学院,组织以教授、博士为主体力量的若干个专家团队,为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品牌推广、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支持。通过“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形成政校企高度协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铁三角”。

“三螺旋”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为学校在珠三角地区建立实践教学改革“桥头堡”形成了长效的机制保障。2008年以来,学校常年委派10余名工作人员在东莞包装学院专职负责实践基地拓展和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设立了综合管理办、实践教育办、学工教育办等工作机构,在基地管理、教学运行等方面与教学院部、合作企业进行对接,有力保障了校外实践教学的一体统筹、系统设计和务实管理。目前,学校已在该地区建立起由113家核心企业、100余家参与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联盟,每年可承担1000名以上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能为5000名以上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基地资源实现了学校包装类专业的全覆盖,并辐射到了机械、电子、土木等相关专业。

学校依托东莞包装学院,近年来为当地政府部门和合作企业培训各类人才1500多人次,其中153人实现了学历提升;建立了为政府部门、企业全方位服务的6个专家团队,近两年为企业攻克关键技术11项、申请专利17项、研发新产品8项;协助桥头镇政府部门申报并获批“东莞市环保包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负责其10个子中心中6个子中心的牵头建设工作。

“双主体”推动协同育人

教育部门领导将“新工科”建设的改革创新路径高度概括为“六问”,其中就包含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协同育人的核心主张。

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紧跟产业建立跨区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一种紧密互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此全面推动“三联五共”模式的实践应用。

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其主体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显著增强实践培养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知识应用、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上具有更强的获得感,从而自觉提升参与实践、乐于实践的主动性;二是要显著增强合作企业在学校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导师作用,形成与学校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指导队伍、共管实践过程、共推教学质量的“双主体”联动体系。

为此,学校与实践基地联盟内的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实践教学方案会商机制和人才培养研讨制度。每批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合作企业专题研究组织方案、教学计划、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每年组织合作企业负责人和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开展集中座谈和深入研讨,每学期遴选10家左右的合作企业进行“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经验交流与推介。多年来,以“四双”为特征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已经在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全面形成。

一是“模块双构”,保障培养对路。为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共同构建由多元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实践形式模块;集中生产实习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三个能力培养模块;职场认知、实岗严训、课题研讨三个渐进式内容模块;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质量等级三个分类评价模块。通过模块集成,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方案双定”,保障目标对应。每批次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前,校企双方在共同研制普适性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计划、流程、工作规范、指导性文件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根据每名实习学生的个人情况,各有侧重地制定因人施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包括多岗位轮训办法、小课题设计方向、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的方式、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提升计划的培养重点等等,通过校企双导师队伍落实普适性教学计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学生培养重点明确。

三是“岗位双选”,保障实习对口。学校将硬性分配实习企业的方式变革为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方式,在学生开展实习之前,由东莞包装学院在校企共建的实习信息平台上发布可供选择的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企业与学生通过线上交流与沟通进行“网络双选”,最终确定每名学生的实习单位,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需求。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实行生产、设计、管理岗位轮换实践,从单岗锻炼到多岗衔接,更好地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流程再造,也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多维培养。

四是“过程双导”,保障指导对接。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联合组成学生实习指导团队。学校指导老师深入生产一线,负责学生实习现场的理论指导和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产和技术指导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技术讲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潜心躬行的过程。长期以来,湖南工业大学在“CMMP”创新架构中探索、构建和实施基于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三联五共”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显著育人成果、典型示范作用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实践成果,为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推进“新工科”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