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

作者:张辉 来源: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02 阅读量:0

一定的教育模式是为一定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服务的。我国的经济模式正在由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当被服务者(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服务者的教育也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必将被当代科技力量所变革和颠覆。如果这一切会在5年或10年内发生,那么一个很好的问题是: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在大变革期都会颠覆很多传统企业行业,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以新型生产力为代表的新型企业行业。这种历史经验,对于教育系统同样实用。在教育即将到来的大变革中,也必将脱颖而出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大学”──“面向未来的大学”。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一所最有特色的大学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少样化供给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教育供给方式正在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从“同质化”向“定制化”选择性教育转变。

最有特色反映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作用,可以用反证法考虑:假如一所学校不办了,如果对地区经济和人群几乎没有影响,那么这所学校存在的必要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我们在专业建设、文化建设、人才供给等方面要有输出、有贡献、有价值。

最有特色还表现在学校的全部业务线都应按照“不做第一,就做唯一”的原则发展和建设,在人才培训、学生管理、人事财务、后勤服务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唯一性”。

二、是一所回归教育本质的大学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种讽刺和悲哀!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认为:如果将我们所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钱学森认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劳厄认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学的东西是知识,忘掉知识后剩下的东西是能力(或素质),那么,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能力的呢?知识无法自动内化,一段时间后容易忘记;而能力是显性知识经过内化后形成的,是在人的内在形成的“稳定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长期性、自发性,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层次更高、更深。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以思维能力为代表的各种能力。

三、是一所科技融入教育的大学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和正在颠覆着传统产业,使得细分、跨界、融合、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和主潮流,教育信息化也在快速发展,未来“教育业务-数字化,数字-教育业务化”即将到来,届时教育的边界将被真正打破,与一切社会资源的融合即将到来,“凡是有利于育人的都将成为教育方式”,高等教育的自我颠覆很可能是未来的主旋律。未来,大学不是选择搞不搞数字化的事情,而是不搞数字化变革就会被边缘化、被淘汰。数字化衍生出了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化打造了智慧校园和安全校园,数字化实现了全教育系统的数据融合,数字化构建了各种教育决策的大数据平台。数字化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和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也为定制化和选择性教育提供了基础平台和保障,也是教育国际化和开放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是一所赋予学习者和员工持续成长能力的大学

大学是育人的,这种育人不能仅表现在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工作,而是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任,构建起学生一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体系,赋予学习者持续成长的能力。因此,教育一定是全人教育,而人作为一个全体,其素养可归纳为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冰山理论认为:人日常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行为和技能”只是冰山一角,“价值观、态度、个性等”才是冰山的全部,对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恰恰是这些“无形的”品质。人文素养,就好比是冰山全体;专业素养,只是冰山一角。大学要依据人成长的一般规律,归纳出“持续成长能力体系”,再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反复实践、千锤百炼,将这些能力内化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中来,从而养成习惯、变成性格、改变命运。教育员工在教书育人中、在服务创新中,也将获得能力的提升,建立起“目标、路径、坚持”的成功三步法,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内化于心,形成能力。

五、是一所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扬的大学

大学是服务社会发展的,大学也是服务人的内在心灵的。大学推动社会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科研能力、人才支撑、经济拉动上,更应该体现在培养出“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良知、有科学精神、有时代担当”的人才。大学亦不能只善自身,大学文化不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而是社会的文化。大学要发扬文化,向社会发声,努力净化各时期的浮躁和喧嚣,努力指引各阶层的迷茫和暗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六、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大学要有新精神、新追求、新担当,应以“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为愿景、为总纲,以“办一所最有特色的大学,办一所回归教育本质的大学,办一所科技融入教育的大学,办一所赋予学习者和员工持续成长能力的大学,办一所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扬的大学”为使命,为路径,不忘初心,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