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法论

作者:田鹏颖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19-05-30 阅读量:0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这是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新境界,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时代旨趣和未来趋势,是我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论,标志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哲学方法论从“自在”向“自为”的新飞跃。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政治必须是通过学理展现的政治,学理必须是表达政治的学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就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学既不能独断,更不能武断,必须尊重规律、遵循学理,以理服人。如果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那么“武器的批判当然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如果说“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那么“理论的力量只能由理论来解析”。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让理论支撑政治、解析政治、说明政治,从而让思想政治理论润物无声地进入受教育者心灵,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理论“扣子”,在摆事实、说道理中明事理、辨哲理、讲真理,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从而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内涵,提升学理品位,引领学生在学理论、用理论的过程中感受真理魅力。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其根本任务或首要问题必然是立德树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决定了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显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知识的传授是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载体,知识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价值追求。爱因斯坦有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我们必须避免片面地知识灌输,避免把教学内容作为纯粹的知识内容,必须凸显教学内容本身所负载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使命。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殿堂,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必须认真辨析和甄别、过滤和净化,不能照单全收,当传声筒、扩音器,对各种错误思潮必须保持警惕、有效防范,防止其以各种方式抢滩登陆,努力做到在批判中建构、在辨析中提升,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则,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理论)同社会大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注重用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讲深、讲透、讲活,使之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根本的价值追求。同时,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学生在亲自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统一,基本教学的方法论统一,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统一。这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前提。但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把统一性的基本前提与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模式、方式)统一起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尊重个性、尊重创造,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能简单化,不能一刀切,不能齐步走,鼓励和倡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允许规定动作基础上的能动发挥,实现教学园地百花竞放。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不仅终结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关于主体、客体以及主导、主体的论争,更深刻地揭示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特殊规律性。其实,办好思政课,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性劳动,把科学的基础理论、先进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崇高的道德规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没有政治定力、没有正确主张、没有正确主导,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那么思政课教师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同样,如果离开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离开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思政课教学也难以富有生机与活力,正所谓“伟大也要有人懂”。只有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充分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鲜活、生动起来并取得实效。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精神体系、话语体系,站在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不灌输,不容易接受;不启发,未必能弄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果说“灌输”具有外在强迫性,那是因为受教育者自身难以自发深刻理解和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那么“启发”则是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比较、自我提高。只有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情理交融、入脑入心。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立德树人战略设计的大格局,也就是说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只当作高校思政课的事,所有课堂都是具有育人功能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善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自觉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高校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更应当合理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重。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加强课堂管理,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形成良好的课程教学秩序,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不是方法,而是关于方法的方法,即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只要我们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就一定能够创造性做到这“八个统一”,就一定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而办好高校思政课。

作者: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田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