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院:用四年写一篇本科论文

作者: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07-26 阅读量:0

大一暑假进入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实际科研工作,大二参与指导老师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自主申报并参与校级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大三准备写作期刊论文。这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下简称郑州航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朱赛洋的亲身经历。

近年来,郑州航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推行本科生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参与科研实践,在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基础上,同步进行系统的科技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创作贯穿本科培养阶段

毕业论文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论文质量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与毕业论文制度的具体设计有关。”郑州航院副院长张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制度一般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培养的缺失导致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欠缺,想要在3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一篇高质量毕业论文几乎不可能。

早在1998年,张锐的研究团队就开始探索“本科生进实验室”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实实在在地接触到具体科研项目。”

当时,张锐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科研项目,给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分别布置不同任务。从最简单的模仿实验操作,到配方设计、样品制作、性能检测和优化等。通过四年积累,很多学生在毕业时顺理成章地整理出一篇高质量毕业论文。

这一教学模式成果显著。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加强本科生阶段性过程培养,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郑州航院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开始探索推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

2010年,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在该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率先试行。依据教师的研究方向,成立不同科研团队,并遴选出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试行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

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创作过程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阶段,分层分类引导本科生聚焦专业学习、强化专业认知、激发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营造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创新育人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前沿创新意识、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张锐介绍,学生从入学开始,根据兴趣选择进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科研团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实验室基本情况和教师科研方向,参与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课外实践活动,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意识和创新创业兴趣。

从大二开始,学生按照专业领域分别进入科研团队、实验室,承担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任务,利用周末、课程学习之外的时间,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前沿创新意识、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连续4年积累的丰富科技创新成果凝练出毕业论文,最终提升论文质量、水平和影响力。

培养模式薪火相传

经过将近9年的推行,郑州航院大多数院系都开始实施本科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在个别未全面实施的院系,目前仍然存在教师科研能力不强,生师比过高、教师精力难以顾及到本科生等问题。

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每个教师必须坚持学习,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在真正把握国际最前沿学术动态、 了解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张锐表示。

其次,指导教师还要从繁忙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分出有限的精力放在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上。“大一大二的学生课程和作业都非常多,只有假期、周末或没有课的晚上能进实验室,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在这些时间开展科研指导。”张锐坦言,如果老师没有责任心,这些时间不在实验室做科研,那就无法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科研项目资源,指导教师为不同年级、不同基础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方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共创进程。值得关注的是,指导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时还要承担学生的学业指导、价值观念等引导与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郑州航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关莉是最早一批受益于这一培养模式的学生。2004年,关莉在大二结束后的暑假进入实验室,从最基础的资料整理开始,一点点融入了张锐的科研团队。谈起这一培养模式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影响,关莉说,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让自己有了归属感和前进方向。

“刚接触科研时,尽管自己分析不了数据,参与讨论时也提不出建设性意见。哪怕参与的是最基础的科研工作,只要看到老师们在讨论实验,看到师兄师姐在阅读文献,‘如何做科研’就会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现在回想起来关莉依然认为这对本科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018年9月,博士毕业后的关莉进入郑州航院任教,开始像张锐指导她那样指导自己的学生。“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十几年前张锐老师做的事情,现在我带的学生就是十几年前的我。”

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本科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开始探索实践以来,郑州航院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有效地激发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学校于2018年完善了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相关制度,形成了‘双向选择、持续训练、参与项目、取得成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张锐说。

双向选择指的是学院遴选出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由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指导老师。

持续训练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整个本科阶段的科研学习计划,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情况,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参与项目方面,理工科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实验室,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工作,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系列举措保障学生在培养任务结束后,在知识、能力上获得全面提高,切实取得成效。

2018年,郑州航院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共获奖582项,其中国家级113项,省部级469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取得显著突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全校共有511个项目参赛,2000余名学生参与,获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今年正在进行的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共收到800余项参赛项目,有近3800名学生参赛。

“本科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是一个抓手,通过这个抓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师风师德提高了。”张锐说,“这就是本科教育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