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实践活动 引领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原创:孙杰 吕辉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1-11 阅读量:0

2022年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从“四基”到“三维目标”,最终走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课程标准的每一次修订都是课程改革的一次飞跃,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对于促进学科教学由教知识走向提素养、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科实践活动成为新课标理念的切入点,它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浅谈如何聚焦学科实践活动,引领深度学习发生。

一、教学精准定位——以育人为目标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很多传统的职业已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职业已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社会上有一些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也会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消失。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冷静思考:在数字化智能时代,面对AI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学校场景的教学真的没有必要了吗?学生的学习真的不需要教师了吗?答案毋庸置疑,肯定需要教师。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让教学育人功能更加凸显。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教学不可以仅仅为了传授知识,我们要清楚,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中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从2014年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启动以来,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课堂教学改革再进行下去,一定是走向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方面是从学习者,也就是学生的角度来看,它所指向的是学生有深度、有意义的学习;另一个方面是从教学者,也就是教师的角色出发,引导教师在对教学作出个人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其设计要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自身教学特色,二是符合班级学情。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改进,进而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的发生。所以,“深度学习”项目不提倡现成的、固定的教学之法或教学模式。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长大成人之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获得步入社会后能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基本素养。

如何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新,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深度学习”一定是真实发生的学习,而非虚假学习、浅层学习、表层学习。那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一是教师要鼓励个性化学习,要创设“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学习活动;二是教师可采取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格。

二、学科实践活动——以素养为核心

学科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是学科常规课的延续和必要补充,它以“实践体验”为基本原则,通过“体验式行走课堂”“实践式的教育模式”,以问题链、任务单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与他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往,进而让课程与生活融合,与社会和时代接轨,最终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学生素养提升。当然,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由学生通过完成情景,在探索任务和项目等要素的过程中来实现。

(一)学科实践活动设计要遵循“四项原则”

要想真正做到学生素养的提升,我们的课程要遵循“四项原则”。一要倡导课程的整合性,这个整合可以是学科单元内的知识整合,也可以是学科单元间知识的整合,还可以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二要完成内容的结构性,学习内容要追求适度“超标”与拓展,实现从单一知识到结构性知识转化的学习;三要体现方法的开放性,采用“内容链接实践、课堂链接生活、学习链接未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从浅表性知识到学科思维方法再到学科本质的学习;四要实现设计的生本性,教学设计不应是怎样教学生,也不是怎样教学生学,而是要设计怎样教,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个性化地学,要体现“问题驱动、探究活动、交流互动”的思想,要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力量,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与精神。这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方向和重点。

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必然会引领和推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此,我区依据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辽宁省颁布的《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等文件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学科实践活动研究工作,并组织研训员和骨干教师编写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区域参考案例。

本套参考案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从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了实践活动的主题。主题都来源于教材,是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每个实践活动的设计,编者都会将学科因素、研究高度、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因素考虑其中,主题的内容包括学科课程的整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全面育人、社会生活、语文知识和语文要素的运用等,旨在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二)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做到“四个要”

为确保参考案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有效载体,指导教师要做到四个“要”。一要内化每一个主题的编写意图;二要把每一个主题活动中设计的实践活动落实到位,要参与到学生整个活动过程,及时指导、及时评价;三要每一个主题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内容、方式等做适当的调整;四要关注到班级所有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都有提升,都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引发由内而生的文化自信。

此外,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要经历调查、访问、测量、编辑、报告、绘画、PPT制作等一系列丰富的体验,这些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的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也让“双减”工作的相关要求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同时,我们还设定了机动课时,各校可以根据参考案例、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特色以及时事等安排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顺序及课时可以自行调整。

由于学科实践活动目前并没有成型的经验和做法,此案例也只是我们实践初期的阶段成果,里面的基本流程、评价要素、实践作业形式等几个方面也是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进行的尝试性设计,我们会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真正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孙杰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吕辉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