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等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5年来,“3·18”重要讲话精神成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思政课创新的育人目标
思政课应从“国之大者”的高度,从“大思政”的角度来理解和定位。
第一,要把自然人培育为文明人、把个体的人培育为社会的人。思政课教育的任务,是把人从自然的人格变成由内在理性所丰富起来的人格。人要约束自己的冲动和任性,要以理性规范自身的意志,进而从人的自然本能达到道德的、伦理的、法律的人格。在实现人的这种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等都是重要的教育主体,但自觉的人格培育更需要借助有规划的教育来完成,而思政课是担负这种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第二,要引导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思政课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育学生对人类文明中一般性要素的认同,还需要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和行动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同的基础上,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条件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情感上和价值观上认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我国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第三,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立出来的。思政课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认同,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要培育具有主动精神、担当精神、实践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政课的功能不仅在于培育思考者和认同者,更在于培育行动者、建设者、担当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生要有推动历史发展的担当精神、迎接时代挑战的主动精神、解决时代问题的实践精神。
第五,要培育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风貌的时代新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国的,又具有普遍性。文明要有具体的主体来承担和体现,新时代的青年要在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各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风格和精神风貌。
思政课创新的难点
一是如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论的基础环节。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是外在的、片段化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对社会有全面的感性认知,从而去理性把握社会。
二是如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立场上实现从个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变。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在从必然性走向自由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类、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等诸多矛盾。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个人和社会发展中所必然包含的矛盾,以及拥有面对矛盾的正确态度。
三是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虽然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但对历史的叙述方式却取决于历史观。如何使学生确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老路”和“邪路”的本质规定。
四是如何在认知转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思政课教育要把人的感性引向理性,更要把理论理性引向实践理性,引导好人的价值观塑造。
五是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方向。当下西方遭遇经济衰退,社会分裂严重,右翼民粹主义泛起,冲击着各国国内的秩序和国际秩序,全球化步履维艰。意识形态的博弈呈现复杂状态,如何在迷雾之中把握方向,这是思政课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思政课创新的途径
第一,感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新时代的思政课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社交软件等,将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纳入课程体系,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思政课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工具支持,实现从知识灌输式教学向沉浸体验式教学的转变。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分量,增加思政课回应重大问题的能力。思政课要多让学生去实践,去听、去看,去实地考察。例如,北京大学每年举全校之力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实践课,2023年暑假还为2021级本科生组织了两支国际实践队,一支奔赴英国,一支奔赴俄罗斯实践,通过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比较,增加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第三,加强教材逻辑向教学表述逻辑的转化。如何把教材中的理论表述体系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的语言表述体系,也是思政课创新的重要方面。教师是教材逻辑向课堂表述逻辑转化的主体,为了更好实现这种转化,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是关键。为此,必须加强思政课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为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四,按照“大思政”的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在“四史”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提升思政课的纵深感、覆盖度。
第五,聚焦于主体的塑造。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主体的自觉和对国家基本制度、大政方针的认同。新时代以来,思政课教育普遍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塑造。例如,许多学生组织了学生讲师团,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翻转课堂等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