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些地区纷纷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做法引人关注。比如,深圳市坪山区发布全省首个县域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武汉市举办政产学研对话活动等等。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建立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坚实保障。
近年来,各地的产学研融合提升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有助于构建高效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例如,南京“扬子江菁英计划”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创新,自实施以来联合培养了120名研究生,65%以上的研究生成功进入行业龙头企业就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增强人才保障和创新动力提供了支撑。不过眼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还不成熟、企业作用不够、科技人员主体性未充分发挥等共性问题仍然存在,要立足更广阔的视野,抓住更创新的思路,构建卓有成效的现代产学研协同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的流程管理。产学研协同之初,应明确合作目标,确保学校、企业、行业在共同育人过程中有共同研究方向与重点,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制定和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作建设和运营机制,确保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行为的规范性。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搭建高效的产学研用开放交流平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设施、技术成果等,深化信息、数据、利益共享,发挥各方优势,推动形成广泛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鼓励支持更多有志有为青年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在一线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交叉学科培养体系中激发创造潜力。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设与产业体系相匹配的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
凸显企业主导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重视研发经费投入产出效率,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打造产业人才孵化培育平台,发挥企业孵化培育职能,使产学研平台和基地成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技术创新重要基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成果转化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畅通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杨君男、邢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