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育人”:高校 推动“专业思政”育人的思考与实践——以华东交通大学电力牵引方向为例

原创:戴晶晶 蔡智超 赵敏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04 阅读量:0

一、“专业思政”育人的时代背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概念由此提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课程思政”;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018年,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在不断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专业思政”这种创新形式开始在各高校启动;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所有老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在所有高校和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探索,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经历了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再到“专业思政”的演变与发展,在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三全育人”有效落地的重要举措。

二、“专业思政”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辅导员:日常教育和理论授课靠“单打独斗”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

为学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进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除了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外,同时还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职业角色出发,高校相关部门及专业教师潜意识中会认为辅导员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政育人更像是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单独作战”。

(二)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中生搬硬套“贴标签”

一是工科专业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专业科研等职责和工作,思政育人意识不强,容易忽略对学生价值规范、思想观念及道德情感方面的引导。二是工科专业教师因长期在理工科专业背景下成长,虽然熟悉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但对深入挖掘专业及所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就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育及课程讲授中缺乏经验,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贴标签”的现象,很难自然巧妙地将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结合。

(三)资源配置:教育教学和思政育人“两张皮”

课程是知识传递的载体,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推进“专业思政”育人,仅靠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突破各个课程思政“点”,才能实现“专业思政”“面”的覆盖,必须结合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联动校内外各类系统及平台,才能打好“专业思政”育人的组合拳。目前高校在落实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课程、科研、实践、管理、组织等思政教育资源普遍存在“重业务,轻育人”的现象,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与思政育人配合不够紧密,协同效应不强,无法最大化增强育人实效,“专业思政”的育人渠道和平台还有待继续拓宽。

三、案例简介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大学,坚持服务轨道交通大行业,电力牵引是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分流方向,专业课程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专业课程知识点后蕴含的隐形思政元素需要深入挖掘,相关专业教师因长期在理工科教育背景下成长,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入缺乏经验,存在“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主动意识不强,“专业思政”育人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电力牵引方向专业思政育人存在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对此,在学院党委的顶层设计及推动下,结合专业培养特色,电力牵引教研室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积极探索构建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育人”的思政育人体系,并且不断拓宽“专业思政”育人的平台和路径,通过发挥教学课堂主阵地作用、开展“教授有约”思政品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携手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等渠道,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覆盖的“三全育人”,并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在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指导400多名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比赛奖项,培养了学校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首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全国性优秀学生典型,为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工作体制机制构建

构建“火车头”专业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列车高速、稳定地前进,必须依靠火车头;火车头“拉得动、跑得快、行得稳”,必须得益于电力牵引。为此,电力牵引方向教研室和辅导员根据专业特色及优势,积极探索构建火车头“控制系统”“牵引系统”和“传动系统”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在持续加强课程思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德技双育、专创相融”的育人平台。主要工作机制如下。

(一)聚焦政治建设,构建火车头“控制系统”

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有效覆盖,专门设立了电力牵引教工党支部,为支部配备“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在按照专业、方向设立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在社团组织和学生宿舍楼栋中建立党支部,依托电子创新基地设立学生科创党支部,确保“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专业思政”协同育人上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思政育人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聚焦全员协同,构建火车头“牵引系统”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学业导师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学科方向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辅导员思政教育主力军等“专业思政”育人的“头车”牵引作用。辅导员除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外,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师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规划和运用中,协助专业教师从理智的态度、方法、知识、价值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教师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开展“戴党徽、亮身份”活动等,带动支部成员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榜样引领作用;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根据专业培养特色,通过分享学科史、学术训练方法、专业前沿、实时热点问题、鲜活案例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智德性,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并主动与辅导员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既要实现“课程好”,也要做到“育人巧”,逐步实现全员育人,而非辅导员“单打独斗”。

(三)聚焦全方位协同,构建火车头“传动系统”

一是思政育人。通过“教授有约”“博士讲党课”“上课礼”等活动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二是双创育人。实施“1+1”学业导师制(每名学生配备1名学业导师)、“1+4”科技导师制(1位教师指导1-4名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建立电子创新基地及电子科技协会,实现师生高效互动、实践教学、知行合一。三是实践育人。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岗位见习。聘请一批杰出校友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校外导师。

五、重点举措及成效

(一)拧紧政治引领“总开关”,做忠诚有我的“火车头”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抓实理想信念教育。精心讲好百年党史中的“江西红”“铁路红”。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将江西和铁路有关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等融入党课、宣讲、专业课程当中,为师生烹调美味“思政大餐”。比如,带头参加“百名博士讲党课”活动并录制微视频。充分聚焦百年党史中的“江西红”,突出江西本土红色文化,与地方共同打造爱国教育基地,着力开展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的“红色走读”活动,已组织师生前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陵园、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横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等1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团队获全省高校“红色走读”实地走读成果一等奖。

(二)争当产学研用“助推器”,做科创有我的“火车头”

1.聚焦行业科技,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电力牵引方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发展为内驱,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及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勇担学科专业建设重任,带头攻坚克难,推动学科2021年挺进“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教师党支部成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推动实现了大秦铁路重载列车安全节能、自动、高效、安全运行,同时基于该技术延续开发的成果已应用于美国、伊朗等国家,相关成果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一等奖和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面向铁路一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电力牵引方向专业教师成员在国家级科研平台申报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群策群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成功获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3.服务社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电力牵引方向专业教师成员敏锐捕捉国家大行业、江西大产业发展走向,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获批各类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其中,软开关电力电子电路拓扑等相关技术在20多个国家新能源汽车上得到成功应用。教师党支部支部书记带头对接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供需渠道,赴湘东区政府挂职副区长并牵头对口联系湘东工业园,联动学科专业人才构建校企共建模式。

(三)种好教书育人“责任田”,做树人有我的“火车头”

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一是打造国家一流专业。专业教师以课堂为载体,抓住“专业思政”育人“主战场”,潜心教学,匠心育人,推动所在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所在专业成功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教师所授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二是设置“课程思政”氛围与情景。专业老师和辅导员通过每堂课前行“上课礼”,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营造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专业思政”情境,所授课程入选了“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疫情期间,专业老师借助新兴媒体,利用i花椒等智慧教学工具自主建成慕课,积极探索全程在线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所授课程获“全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一等奖”。三是工科博士讲党史。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百名博士讲党史”活动,挖掘行业先进人物、典型案例,结合专业课程、铁路发展讲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获校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实现专业素质与政治修养共进步。

2.打造“教授有约”思政育人品牌。辅导员邀请专业教师走下讲台,面对面与学生交流座谈,做学生学业规划的“解惑者”、职业生涯的“引导者”、健康心灵的“摆渡者”,专业教师2021年获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辅导员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江西省最美辅导员”“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

3.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一是配备双创导师,实施“1+1”学业导师制、“1+4”科技导师制。近年来,指导400多名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比赛奖项,其中获“互联网+”全国银奖、“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培养了学校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海龙、首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张海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周步伟等一批“国字号”优秀学生典型。二是打造双创基地,电力牵引教研室教师积极主动合作建立电子创新基地、电子科技协会,吸纳1000余名学生参加,指导的电子科技协会获评全国百强社团、电子创新基地获评江西省“龚全珍式向上向善好集体”,双创赛事指导老师获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4.携手企业行业实践育人。一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高质量就业。积极联系企业建立见习基地,先后与中铁电气化局、中车株机、南昌铁路局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岗位见习,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一线状况,推动培养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校第一,毕业生深受铁路系统用人单位的认可。二是聘请校友导师,培养复合型人才。邀请杰出校友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校外导师,推动学生培养既扣“热点”又接“地气”。三是进行校地共建,厚植家国情怀。与地方共同打造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赴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横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等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服务基层、服务国家发展的热情和决心。

六、启示与思考

(一)“专业思政”是“大思政”格局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开展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也不只是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给思政元素“贴标签”,高校只有根据专业培养特色,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课程教学、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与过程,在专业教育教学方案设计中对思政育人的目标、内容、资源、平台和路径进行顶层设计,才能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的实效。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积极探索构建“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是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的重要突破,也是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辅导员日常教育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工作都各自为政,思政教育工作像是一座“孤岛”,很难真正形成育人合力。如果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加强协同育人的意识,加强有效沟通,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日常教育管理的辅导员、为人师表的专业教师、精致有趣的思政内容、善学善思的教育环境、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等思政育人合力,既能实现“育才”与“育人”的密切结合,又能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