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提出,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一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重要性,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全过程。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以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为例,编写一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以期对从事专业教育的同行能有所启发和借鉴,为今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涉及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挖掘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 “爱国”“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的深度思考。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动物和人体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目的是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又能提高学生遇到突发情况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是非医学类院校,很多人体实验需要由其他模式生物来代替,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学生对此的不理解,实际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疑问,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如:某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上讲解了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在对应的实践操作课上我们使用蛙作为实验动物来讲解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真的接触到大体老师感到遗憾,向教师提出了异议,希望能够接触到真的大体老师,教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前,要求学生先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是否涉及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
2.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学生是否有权利选择是否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感受?
4.在社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是否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
学生从老师四个具体的提问中,了解到了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涉及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了解模式生物的重要性和开展人体实验的慎重性。同时,教师也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尊严。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学生没有权利选择是否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因为这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但是一些实验操作可以用其他模式生物代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平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感受。可以采用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用虚拟实验的设备模拟人体解剖操作、具象化学习、分组讨论和操作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在社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研究人员需要尊重被研究对象的权益和尊严,避免过度暴露和侵犯个人隐私,避免实验操作不符合医学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研究成果的应用也需要符合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不能侵犯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但是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也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教师需要平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感受,研究人员需要尊重被研究对象的权益和尊严,同时应用成果也需要符合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在课堂上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不仅要做到言传,还要做到身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全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中增加一些思政内容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创新。目前该课程已经开展了五年多的课程思政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才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