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南泥湾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原创:田玉敏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22 阅读量:0

今年暑期,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思政课教师赴延安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研修活动,期间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进行现场教学。为重温那段历史,我阅读了延安大学陈福荣的专著——《南泥湾精神》。该书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发展为脉络展开,包括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南泥湾的开发与“南泥湾政策”、党的领袖与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核、三五九旅的“南泥湾精神”典型和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等六大章节,是全面系统阐述南泥湾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丛书之一,2021年7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9月,南泥湾精神成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领悟南泥湾精神丰富内涵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伟大精神。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抗战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进驻南泥湾垦荒屯田,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敌人来了,拿起机枪战斗,敌人没来,拿起镢头种地”,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成为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二是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垦荒屯田以大量切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和党中央“南泥湾政策”为前提和基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容。三是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实干精神。面对极端困难,正是凭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和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共渡难关的优良作风和实干精神,使南泥湾这块无人问津的“处女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种实干精神成为南泥湾精神的重要内容。

接受心灵洗礼与灵魂净化

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武器和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久弥新、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翻看专著,我读到了三五九旅“南泥湾精神”的典型,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读到了“有创造精神”的王震旅长,读到了“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的晏福生和“以身作则”的罗章,读到了“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的何维忠。这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让我重温了大生产运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开垦南泥湾的艰难,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既要饮水思源,更要倍加珍惜。三五九旅南泥湾垦荒屯田培育和形成的南泥湾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渡过了难关,实现了由小到大、以弱胜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南泥湾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永放光芒。

继续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南泥湾精神创造了一段历史,为党史军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阅读《南泥湾精神》,重温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展现南泥湾精神的实践品质和精神魅力,是对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的致敬,同时要把南泥湾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行的道路无坦途,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继续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战略定力,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必须把前途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同时要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不畏风浪、直面挑战,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用南泥湾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深刻把握南泥湾精神的丰富内涵,更要做南泥湾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把南泥湾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中讲好南泥湾故事及其蕴含的红色基因,通过故事中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道理与家常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把政治理论寓于故事之中,用理论说服学生,用故事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