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教学中,只有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灌输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增加思政课的时效性,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打造出高水平思政课。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认识根基,也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唤起学生的真切感情,使其更深入地感悟、体验、接收、内化所学的知识。
理论教学是学生构建自我认知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是构筑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基础。青年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时期,其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还不成熟、不稳定、不全面,易被片面的知识所影响,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状态中。因此,思政课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背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的认识与思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及一些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带入课堂,去丰富、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学内容应该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组织依据。例如,在谈“联系的观点”时,我们要贴近学生们的校园生活,结合开展一场社团活动所需要准备的方方面面去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实践活动是理论认知的深化。思政课教学若离开了实践,就只能是理论化的说教。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自我体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论教学需贯穿实践活动,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创造条件。在课程中应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关联,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后展开深入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在每一部分理论学习结束时,可以分别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将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学生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主题展开实践活动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采访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参加过志愿活动的本校同学,接触“真实的防疫生活”,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加深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认识。
二、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我们要坚持思政课集体教学的优点,发挥其优势,更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探索以学生的具体情境为依据,开展深度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实现对知识的“真知”,以自我情境为背景展开“实行”,做到“知行合一”。
坚持以集体教学为主,以个别化教学为辅。集体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形式,用集体方式进行教学,是将全体成员的普遍需要涵盖于教学中,能在集体中形成个体间的互动,并将团体所形成的动力加诸个人。同时,集体也可以视为一种知识的来源,在集体中我们能从他人身上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另外,集体教学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高,利于教师统一规划教学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具有较好的便捷性。
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能力,采用分层次教学,为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探索提供空间,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部分知识时,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授课案例选择时,会和学生探讨各类语言文化的个性与共性、语言学习方法的个性与共性。对于思政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则需加强理论指导和课后交流,在微信群中与学生积极展开互动,及时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态。在特殊情况下,还应以个别教学的方式展开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具体情况,展开师生之间关于课程知识的一对一交流,以表达最真诚的认识与情感。教师亦可以运用谘商技巧,从内在情绪及外显行为等方面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展非连续性的个别教学。例如,当学生遭遇个人学业、情感挫折时,教师应对学生多加关注,给予鼓励,以平等、自由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对学生个体加强唯物主义辩证法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危机。
三、灌输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我们要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才能较为完整、准确、高效地输送课程内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师给出知识、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为学生的思考做出适当的引导。
在挖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问题上,驱动学生开展思考与对话才是真正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关键。启发式常被误解为一种课堂提问,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心理,导致学生不愿进行交流及思考。要真正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并挖掘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是较好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课前分享环节——“我所知道的一位哲学家”,并针对这一主题设置一定的灵活“任务”,例如这位哲学家是如何看待灵魂的存在的?是如何看待幸福和正义的?让学生带着生动的任务去完成这位哲学家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对比认知。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讨论会,设计专题演讲、辩论,举办相关讲座、角色模拟活动等任务以驱动学生展开对知识的自主认知,也可以把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运用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以增加信息表达的丰富性、生动性与直观性。如此才能活跃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相关知识与解决相关问题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自身实践,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灌输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的良好教学互动,才能打造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高水平思政课。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