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数字思政建设,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数字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数字化这一重大时代背景的范式转型与全面应对。它不是传统思政的简单增补,也不是单纯的方法改进,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运行适应数字时空境遇的转型升级。数字思政的研究对象是数字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是对数字社会思想与行为引导规范进行的学理阐释、理论表达和实践创新,从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推动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和体系创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价值塑造依赖于主体和客体,也受制于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历史阶段。数字社会突破时空局限、重构虚实边界、创生人机关系,数字思政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彰显这一时代特征,实现对传统思政的发展与转型。在个体价值层面,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构建新型主客体交互关系,以互动性、参与性的数字手段来调动人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人机互动中挖掘人格潜能,助力自我发展与完善。在社会价值层面,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需要,利用数字手段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塑造数字空间的主流价值,凝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网络共识,充分激发“数字公民”的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加强数字空间的政治话语传播,形塑政治信仰与身份认同,活化文化资源,拓展文化空间,产出一批与主流价值统一的数字文化产品,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构筑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目标设置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彰显其根本的愿望和诉求,也折射了社会发展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构建起独特的数字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条件发生巨变,但其根本目标依然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其具体目标结合数字育人的新特点,形成新的目标与导向。一是以价值引导超越技术异化。数字思政以促进人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规避技术依赖和数字成瘾。二是以精神疏导打破数字时代的交往壁垒。发挥启智润心的价值功能,化解人在数字社会中因缺乏时空真实感知而产生的认知困境,避免成为内心世界被“信息茧房”所剥夺与抽离的“空心人”,助力受教育者的思想空间、精神世界建设,避免精神空虚、情感荒漠的“信仰危机”。三是以道德规范降低数字风险。推动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道德观念、准则与规范,克服由于技术黑箱、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等所带来的数字社会风险,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品性、法律意识、道德责任,化解交往过程的“信任”危机,助推建设和谐社会。
数字化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适应数字社会的纵深发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传统思政内容体系将在知识图谱构建中逐渐被数字化。针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要正确和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和数字手段,将网络育人与课堂育人相结合,将思政课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一是强化数字思维培育。数字思维是指人们顺应数字化浪潮,形塑数字逻辑,树立正确价值观、方法论,具备数据敏感性,善于发现、运用、生产数据,并维护数据安全。数字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强化数字思维培育,让受教育者善于运用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加强数字伦理教育。数字世界中,基于物理世界自然人前提建构起来的伦理关系需要重新审视。数字伦理要防范技术逻辑主导的失序失范,基于人的生物与数字的双重属性、虚实同构的行为法则、算法决策的束缚制约等来重新界定,构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数字理性相契合的数字伦理体系。数字思政强化育人数据挖掘、数字动态跟踪和算法分析处理,引导受教育者遵循数字伦理规范,厚植对党的认同,升华家国情怀,遵守道德法纪,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积极营造数字空间正能量。三是促进数字技能提升。数字技能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的素质与能力集合。数字思政要观照数字技能,将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基础性知识纳入课堂,通过理论解读与实践体验,引导受教育者妥善运用数字化资源、工具和平台,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当代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新生代,思政工作自然要向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挺进,推动思政工作体系实现传统到现代的数字化转型,让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占领网络育人空间。当前,除了充分利用传统思政内容、形式和方法外,推进数字思政建设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进方法体系创新。数字技术带来由归纳演绎向数据分析、由知识理性向计算理性、由人类认知向机器认知的知识范式转型,数字思政方法体系也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既要秉承传统思政的谈心谈话法、典型案例法、榜样选树法等,同时也要拓展思政工作的方法工具,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统一,计算思维和思政思维相融合。依托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将“单向度、讲授式教育教学”升级为“声、光、电多维度教育教学叙事”,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转动态,实现沉浸式场景驱动教育教学。二是加强数据治理。构建思政大数据中心,建设思政数据集成调控的中枢“驾驶舱”,将数据接口辐射至校园生活不同场景,从日常思政工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采集受教育者思想动态数据。制定标准化数据管理流程,将庞杂的育人数据资源进行聚合分类、分析研判和动态调配。三是加强算法治理。算法嵌入学生入学至毕业离校全周期,植入思政课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场景。合理调控算法梯度和维度,优化动态识别、分类标签、个性推送、信息留痕的算法运行全流程,着眼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和自由转换,实现技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四是加强平台建设。打造集多系统于一体的思政数据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如日常思政层面,创建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综合考评与评优评奖、一站式社区育人服务、心理育人智慧系统、志愿服务认证等多维平台,贯穿学校师生的各类互动场景,建强思政金课网络数据系统、“沉浸式”大思政课平台,建设精品课程思政案例库平台。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政工作,进一步推进数字思政建设,既需要加强数字思政的顶层设计,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也需要加强教师的数字素养,深化数字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增强其实效性。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