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专业教育是通往未来世界的创新钥匙,那么通识教育就是在未来世界立足的根本,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说,“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此处“通识”即指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其根本也就是“人”和“才”的教育,其落脚点还是成才先成人。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说:当有一天你离开了清华园,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具体的知识,这时沉淀在你身上的,才是学校真正给你的东西。学校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学校环境的一草一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灵魂深处留下了烙印,这些烙印应该就是“德”和“人”的印记。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也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崇高理想信念、过硬专业知识、高尚体育素养、高雅审美趣味、热爱劳动创造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五育”之间存在相互统一关系,各育之间具有渗透和包容的作用,具有相同的“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整体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中进行“五育”教育,各培养单位可以“一院一品”为重点,打造特色研究生育人活动,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德为魂,厚植思想和情怀。通过德育教育坚定研究生的政治立场,明确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所要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各培养单位可依托实验室、学科建设团队等成立专门的具有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党支部,主要从完善支部制度建设、加强支部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系列“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等方面开展。
智为本,凸显智慧和才干。通过智育教育夯实研究生干事创业的真本领,明确作为国家前途、民族希望的青年一代应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努力培养既具有扎实学识又具备卓绝智慧的时代新人。各培养单位可通过“研学创新”工程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术水平等,主要从研学论坛、学术道德、科研创新、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
体为基,强健体魄和意志。通过体育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明确强身健体既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应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各培养单位可通过“阳光运动”工程展现研究生青春阳光、健康活力精神风貌,推动研究生科研学习和体育锻炼协同发展,加强导学互动、增进师生情谊,主要从专业社团活动、学院或学校集体活动等方面开展。
美为贵,净化心灵和情趣。通过美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塑造美,明确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艺术、热爱文学,努力做心灵纯洁、情趣高雅的人是以美育人的目标和任务。各培养单位可通过“美研同行”工程构建美育课程教学、美育实践活动、校园审美文化、社会美育服务“四位一体”美育工作格局,主要从艺术课堂、美育赛事、文艺社团、艺术沙龙等方面开展。
劳为径,锤炼意志和技能。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明白“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明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劳动是生产力的源泉的观念,掌握劳动改造世界的技能,更要继承发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劳动精神。各培养单位可通过“劳、德兼修”工程培养研究生拼搏奋斗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五育”并举既要形成详实的活动实施方案,更要将方案落地生根;既要落实“五育”活动重点工程,更要将“五育”活动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