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课”“写作业课”“60分及格万岁”等是部分大学生与思政课距离远的典型表现。如何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是思政课堂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结合10余年开展大学生管理服务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是破解这一问题十分有效的举措。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用信仰的力量、忠正的人格、爱生的情怀、敬业的态度感召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从而提升思政课实效。
一、用信仰的力量感召学生
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才能更好地助力信仰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信仰坚定的教师,才能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视提高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己任。其次,信仰坚定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散发出的科学魅力和真理力量,才会富有真情地、兴趣满满地、动力十足地去为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第三,信仰坚定的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愿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讲出让学生在政治、思想、情感上高度认同的思政课,才能为党和国家站稳高校思政课堂。
二、用忠正的人格感染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年来,思政课教师违反师德、发表错误言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师走向了立德树人的对立面。
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需要教师修身正己,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和一身正气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有教育家梦想。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当作“糊口的营生”,而应当有教育家梦想,把它当作事业。这样的教师才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其次,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德立身、治学、从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堂堂正正的人格来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第三,教师要有“邪不压正”的正知正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教师要努力求真,勇于较真碰硬,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弘扬正能量的示范者。
三、用爱生的情怀打动学生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有仁爱之心,用心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思政课教师,会让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拉近。爱生者必得生爱。教师不能将关爱学生停留在嘴上,埋没到文章里,而应该落实到进入学生的宿舍去,走进学生的心灵里,落实到尽力帮助学生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上。谈心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正的关心,正能量的鼓励引导能帮助学生重拾自信。
四、用敬业的态度赢得学生
照本宣科、自说自话、曲高和寡等是思政课堂的“兵家大忌”。也许学生会因教师严格的课堂管理保持较好的“到课率”,但难以提升因课堂生动精彩带来“抬头率”和能够引起学生理念认同、价值契合、心理共鸣的“点头率”。长此以往,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自然而然地就拉开了。表面看是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方式方法不好,实际是在敬业态度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用敬业的态度打造出高质量的“三尺讲台”是拉近学生与思政课距离的基本前提。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扎实的学识上下功夫。教师要本着格物致知的治学态度和不负学生的育人追求,广泛涉猎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用详实的资料、新颖的思维、广博的视野、清晰的逻辑打造出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信服的课堂,切忌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不知不解,失责任于党、失信服于生。其次,教师要在分众化引导上下功夫。教师应强化问题导向,正确分析学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教师要在感染力上下功夫。要用心选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新颖素材,加以精心设计,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透。例如,我在授课中立足本校现有的校史文化研究建设成果,挖掘校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用心研究设计使用教学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中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突破时,可以将我校优秀校友先进事迹进行融入,选取他在校成长成才的过程,带领团队研发“嫦娥五号”安全数据记录仪,填补国际研究空白的事迹。这种事迹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能触动学生心灵,增强做母校人的自信,增强学好真本领、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情怀,同时又让思政课的理论点更加透彻具体,有说服力。
00后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具有见多识广、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观念新颖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必须要用心用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抵挡住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为党和国家站稳课堂、守好阵地,精心培育“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