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原创:张雅光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2-07 阅读量: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践育人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政治站位不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育人理念落后,存在着“重课堂说教、轻实践养成”等思想观念;制度规范欠缺,实践目标不明确,主观随意性大;考评机制欠缺,考评内容不全面;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和价值观塑造等考评明显缺失;协同育人不够,学校部门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升育人效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靶向精准施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价值导向。高校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把实践育人贯穿于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全程,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

二、强化目标引领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使命。实践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价值目标和政治目标。认知目标要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感悟“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价值目标要聚焦服务“国之大者”,重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党情、关心社情民情,深刻体验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等重大战略需求,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精准锚定人生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政治目标要聚焦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感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深扎信念之根,点亮信仰明灯,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讲好“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实践是一种行走的“大思政课”,将思政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城乡基层,组织大学生深入城乡基层、走进田间地头,用基层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知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好有效度、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的“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结合“两个大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在心悦诚服中明学理、通事理,在实践感悟中把道理转化为信念、信仰,实现价值引领。

四、拓展实践教学载体

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拓展实践教学载体。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既要发挥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也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倾听群众呼声,感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实践;坚持马院与学团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制定实践育人方案,构建有效联动机制;坚持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国家就业优先政策宣传,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建功立业;坚持学校与政府、社会相结合,加强校地、校村、校企等多种形式合作,建立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五、严格实践考核评价

高校要严格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拓展实践教学考评主体,注重多方主体评价,形成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等方面作为暑期社会实践考评依据,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对于考核成绩突出的大学生, 应予以表彰和奖励,作为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作者系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