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原创:侯志水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2-29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阐明了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其突出的关键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积极应对。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长久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非凡的业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逐步汇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中国自信。但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突出挑战。必须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发展适应新时代背景,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加速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一、新时代凸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具体的、历史的。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 这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形势的严峻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学习、交游、工作、生活,自然延展了一国教育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派生出其维护国家统一与主权安全的育化职能,因而,“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

“四信危机”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很激烈,“四信危机”即共产主义信仰渺茫论、社会主义信念动摇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信心不足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论。存在“四信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自觉增强和提升“四个如何认识”,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地回答 “六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在笔者看来,这“六个为什么”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好的注脚。

爱国主义教育是推进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和激励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华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干涉主义抬头、冷战思维持续存在、传统和非传统不安全因素威胁等等,是制约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良国际环境势必影响我国既定的发展进程及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更严峻的现实是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面对西方针对我国挑起的种种事端及“和平演变”,我们更需要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任务,用好爱国主义教育手段,引导全民认清西方对我国的种种造谣、污蔑以及打压,企图阻挠我国发展和阻挠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从而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抵制任何西化、分化图谋,一心一意致力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打破民族国家间的“藩篱”

爱国必然是指具体民族国家的爱国,但爱国主义及其教育必须打破民族国家间的“藩篱”。这里的“藩篱”就是指要正确把握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及国际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考察爱国主义,既需要民族的立场、国家发展的本位,又需要历史的眼光,兼具与时俱进的时代格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从历史发展的纵横坐标来看,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通常存在着关于爱国主义的两种误解:一是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等同起来;二是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起来。澄清这两种误解,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提出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至今发人深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完全等同起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有联系的。因为国家都是建立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所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必然的联系。具体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将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联系起来,将热爱祖国与热爱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有严格区别。衡量爱国主义的基本尺度是全体国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不仅仅是部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利益高于个别民族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爱国主义不同于民族主义并高于民族主义,那种脱离了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努力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现阶段,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是否维护和促进这一根本利益,是区分真假爱国主义的基本尺度,也是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摆脱狭隘民族主义束缚的根本出发点。

常识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眼界和精神面貌。在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有人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对立起来,认为讲爱国主义就会摒弃国际主义,他们主张全面引入西方的普世价值、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抹黑爱国英雄与党的领袖人物,这是违背历史辩证法的。还有人主张只要爱国主义,把中国的事情搞好就行了,国际主义现在管不了,这无疑也是片面的。其实,推广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主义,通过否认国家的历史文化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国际主义。脱离了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是空洞的国际主义,脱离了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只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当前,我们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就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推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民族国家正日益形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主体意识正不断发展,狭隘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行不通,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也愈来愈一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学习普及和实施

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的事业,不能犯功利主义和短期主义的错误。爱国主义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爱国主义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统统不要。要根除这种现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强制性,需要一种外力的加持和保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符合教育规律科学有序推进,同时又要符合社会治理规范要求,必须制度化和法治化。自觉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轨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爱国主义教育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理论结晶之一,更是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它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怎样爱国”的根本问题,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安邦定国作用的重要体现。

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有力证明,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全面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同时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突出青少年,对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学校、家庭、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规定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利用红色资源、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各类资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职责,同时规定了教育、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并规定了支持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措施。在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上,着眼凝心聚魂,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既强调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又强调实践养成、融入日常、注重实效。

总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在教育理念上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社情,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有所突破与创新,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抵制“低级红”和“高级黑”,警醒历史虚无主义和反对爱国中异化的形式主义。衡量一个人言行是否爱国的标准在于:第一,是否合乎时代的要求;第二,是否从国情出发;第三,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就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每一个国人自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自己的梦与民族国家的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力量,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希望。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