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三个维度

原创:宋博洋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2-21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广大教师们的辛勤努力和工作。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有197万人,他们绝大多数都能做到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多策并举让好老师不断涌现,但是,也有少数教师师德意识淡薄,作出有背师德的行为。每一起失范事件都是对教育系统的一次伤害,且在网络的传播、放大和沉淀过程中,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也需要我们一以贯之,锻造新时代高尚师德,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018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十项准则》),《十项准则》结合高校教师队伍特点,提出十条针对性的要求,每一条既提出正面倡导,又划定师德底线,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基本遵循。

一、完整把握“十项准则”科学内涵

《十项准则》结合高校教师队伍的特点,提出十条针对性要求,包括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每一条准则都统筹兼顾倡导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从倡导性规范来讲,准则体现职业行为的高线追求,指明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从禁止性规范来讲,准则中列举了职业行为的底线要求,明确教书育人的不当行为。这既是我们规范教学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又是防范发生师德问题的预防保健手册。

二、深刻领会践行“十项准则”时代价值

 (一)“十项准则”致力于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四有”好老师第一要求就是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合格教师的第一标准,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在课堂内外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应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支柱,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形象。因此,成为一名教师不仅是选择一份职业,更是选择一种政治信仰及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事业。献身教育,需做信仰之师,十项准则致力于为教师培根铸魂,使其坚定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课堂内外站稳政治立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十项准则”致力于立德为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如果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言行举止、超凡的人格魅力则是教书育人之基,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同向而行。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世情、国情、社情,教师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素质,就无法满足青年学子快速成长的需要。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十项准则致力于引导教师立德为师,对标对表十条准则,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潜心钻研教育规律,在育人过程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培养可堪大任的一流人才。

(三)“十项准则”致力于示范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需躬身垂范。在学生眼中,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传承是更神圣的使命,教师赋予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技术,还有理想、品质和志向,所以需要具备更高尚的品德才能更好发挥榜样作用。因此,只有践行十项准则,时刻体现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高尚品质,才能发挥表率和身教作用。回首初心,教好书、育好人,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是每一名教师的美好向往,也应是每一名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

三、从三个层次努力践行“十项准则”

(一)从维护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角度来践行“十项准则”

每一名高校教师,无论多大年龄,身处哪座城市,哪所高校,在从教之路上我们可能会有坎坷和波折,但面对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和教书育人这一现实目标,我们都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要抱有师德失范事件只存在于社会新闻当中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师德问题很容易因为一个意外而产生,一旦经过社会舆情的发酵就会变得无比复杂严峻。比如,某高校教师在网课课间未关直播,导致微信聊天窗口弹出,聊天记录显示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其过程被学生截屏并发送至网络,引发舆论争议。类似这种因一时疏忽而引发舆论事件的案例不在少数,这类事件不仅会让自己深陷舆论漩涡无法自拔,也会给教师队伍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位老师都应以此为戒,时刻用十项准则要求自己,避免出现师德问题,杜绝发生违规行为。当优秀教师越来越多,失范问题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发生,教师队伍良好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在每个人心间。

(二)从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的角度来践行“十项准则”

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在社会转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不难想象,当职业的崇高性被世俗追求所取代,那么他对工作的热情也会随之漠然,甚至坦然接受“躺平”。每个人都会有诸如“我的职称评聘不了”“我的学术水平到头了”“我的前程到此为止了”这样的理由来进行解释。但是回首初心,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们是否想起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是怎样笃定前行的,如今站在同样的讲台上应像他那样对教育这片净土常怀敬畏之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在《砥志研思 厚德育人——记我的导师徐如人先生》一文中提到:“徐先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我们的前辈以身示范犹如生动教材,为我们从教之路镌刻了深厚的育人印记,激励我们延续育人的情怀与追求。相反,不应在漫长的从教之路上因各种看起来合理的理由选择“躺平”而磨灭初心,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的事业,只有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激发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回归教书育人初心,用规范的言行、得体的举止,在课堂上挥洒自己的知识与才能。

(三)从规避教师职业风险的角度来践行“十项准则”

《十项准则》出台后,教育部持续通报十余批违反“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无论是制定师德规范,还是通报典型案例,其主要目的是提示教师要言行规范,避免出现失范问题。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成为一名教师,且在漫长的教学科研道路上成长成才是极其不易的,因一时大意影响甚至断送自己的从教生涯令人痛心。配套出台的失范行为处理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轻则批评教育,取消评奖评优等相关资格,重则给予党政纪处分,甚至撤销教师资格。此外,所有违反准则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到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伴随终身。随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将会严查拟录用职工的师德信息,如发现有性侵等违法犯罪或者取消教师资格等情形的,都不会被聘用为教师,师德事件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从教生涯就此断送。因此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学懂弄通十项准则,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践行十项准则,让教书育人成为毕生的事业追求,在学生成长成才中书写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