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念引领、模式探索、制度保障、培育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开创新局面。
坚守教育初心,筑牢师德师风根基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这不仅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还是对教育本质和师德价值的追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质,铸牢教师理想信念;积极弘扬优良师风,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崇高的职业追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坚守教育初心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广大教师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和校园阵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的心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师德师风,事关孩子的成长,事关社会风气,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学生;只有教师坚守教育初心,才能确保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始终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超越,还是对教育本质和教师角色本质的回归。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创新教育模式意味着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创新教育模式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目标和保障,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组织师德讲堂、举办师德楷模评选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注重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以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师德素养;鼓励学生参与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形成师生共同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完善评价体系,严格师德师风考核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标准,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评价、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零容忍”。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机制,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关注教师内在需求,为其提供清晰明确的成长路径,帮助其认识自身优长与不足,激发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内在动力;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客观性,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推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整体提升。融入“动态发展”思路,持续跟踪和评估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通过严格考核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广大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锤炼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形成良好师德风尚。要积极弘扬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等传统美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师风资源,将其作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宝贵财富,融入日常教育。要主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师德师风的创新与发展。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