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校实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

作者:薛刚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11 阅读量:0

近几年来,随着各学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多,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日趋严重。面临这一状况,虽然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依然暴露出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此,我结合实际,就我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一、学校和学历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屏障因素

从目前的用人单位来看,大部分企事业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学历方面依旧非常“执着”。比如:我们吕梁师范是由两所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一所专科学校,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很多企事业用人单位依然倾向于名牌学校或高学历人才,往往会“视而不见”我校的专科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依然“较窄”,而中小型私企单位与我校毕业生期望不对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和学生实际情况具体培养。    

1.针对性层次培养。我们学校是师范类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师类人才。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和学校类的用人单位沟通洽谈,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目标为培训标准,培养出一批能直接上手,可直接使用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增加和用人单位的实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大三直接进入用人单位,通过实习的方法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概率。这种针对性层次培养可以增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产学合作,减少用人单位录用新人后,不能短期上手的难题,也能实实在在解决我校大学生就业难题。     

2.拓展性开放培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以理性选择为本,他们基本上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选择人才的余地很大。而目前很多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得很少,高校不能有效地为劳动力市场输送高素质人才。一些针对市场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也由于学科体系及管理不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我校虽然是师范类院校,但师范类毕业的学生也不一定非要做教师才行。我们应该根据用人市场的变化,进行拓展性地开发培养。首先在学科上,不能居于形式主义,不能一味地培训“纯学术”类的人才,也应该根据用人市场的变化加设一些实用性的学科。

二、就业制度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很少,不少学校没有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对就业指导课也不够重视,只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就业形势或请当地企业老总、成功校友举办几次讲座,毕业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

因此,我认为高校应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要有专门的毕业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能够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比如免费为毕业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其实,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甚至入学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而这些也是我们在高校设立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目的。比如,我校以学校学生处为基点,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站,但目前由于专业指导人才较少,工作进展缓慢,这也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三、就业渠道不充分

现在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较快,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形势要求,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去尝试,不要拘泥于必须“铁饭碗”,从而最终丧失了好的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