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教育使命 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作者:崔青青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8-05-08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四有”好老师到“四有”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新学期伊始,我受学院委派,参加四川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网络培训示范班(高等教育•四川省师德示范班5班),经过月余培训内容的学习,已提前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新的学习模式、新的学习平台,带给我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带给我满满的学习收获,也赋予我新的学习动力、新的教育使命。作为四川师范大学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自己能严格践行“四有”标准,力争做新时代的“四有”老师。为此,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坚定理想信仰,唱响时代主旋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灵魂工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根”和“魂”。2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从教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引路人。因之,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在政治信仰特别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上做到固本强基,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等问题上旗帜鲜明、方向明确、不乱方寸,自己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捍卫意识形态阵地的战士。当下,要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专业课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差异,其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不是知识传授,而是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培养。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理应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用,在教学中不能把它当作一门普通专业课来讲授,而应突出导向性、强化感召力。在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中,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要始终遵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坚持把政治导向放在第一位,传播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坚信行胜于言,彰显人格魅力

《礼记•学记》有载:“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陶行知曾谆谆教诲年轻教师“建筑人格长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时代更赋予广大教师“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新角色,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范人耳熟能详的箴言,也是广大教师知行合一的准则。加里宁说得好:“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师如果不能做到“正己身”,又谈何教书育人呢?

教育的最佳状态,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不仅仅在于他的学问,更在于他的精神、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那种风骨神韵。这种精神、这种生活方式、风骨神韵会凝聚成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分明能感受得到、呼吸得到的强大气场,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教室里和校园中,在他们的笑容、步态的每次自然流露和摆动中,都能体会得到捕捉得到。纪伯伦认为:“那在弟子群里散步的教师,他不仅在传授他的智慧,还有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为人之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浸润学生、滋养学生,赋予他们空灵、明净和透亮的灵魂。悠久的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人品与学品的统一,可惜的是做人与学术被一些号称为大师的学者分而置之:有的学者成就卓著,但让我们敬而远之;有的学者地位崇高,却让我们心生鄙夷;有的学者盛气凌人,却让我们不屑一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善为师者,必美其言,又慎其行”。我多年的任教经历表明,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使学生笑迎自己的每一堂课,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想做个好老师,我会更加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相信能收获更多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

三、坚持终身学习,用学养丰盈人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时代,作为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呢?“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教师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拿什么来教学生?不了解今日之世情、国情、党情,不了解天下大事的热点、重点、难点,怎能为学生解疑释惑?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好教师不止是传授知识,传播真理,还要带领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兴趣与精神。

授课,如工匠造酒、蜂之酿蜜、蚕之吐丝,都是多中求少、粗中觅精、厚中得薄,厚积才能薄发。过去,我们把教与学的关系比喻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互联网时代,引发知识大爆炸,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这更要求教师所储备的那一桶水,必须常换常新,不能变成死水和臭水。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孜孜以求获取新知,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像海绵吸水那样博览群书,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建立起宽厚而密实的知识网络,不断换上时代的“活水”和“新水”。作为马院教师,要“在马学马,在马懂马,在马信马,在马教马,在马研马,在马兴马”,持之以恒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国历史,注重调查研究,详知中国国情。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支撑课堂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传播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如果教师的理论根基更加厚实,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前沿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更为准确,那么,授课时就会成竹在胸、挥洒自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既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也利于增强自己人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守理论阵地,积极应对挑战

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在今天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诸多新情况、新特征,使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面临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也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及时的科学的回答。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理论阵地,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要说服人,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应在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交流、“对话”中不断汲取新的思想养分而不断发展丰富完善。正如习近平指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份工作有压力、更有挑战,但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我一定坚守初心,牢记神圣使命,树立忠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事业心、倾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责任心、眷恋思想政治课工作的荣誉感、敬重思想政治课工作的使命感,严格以“四有”标准要求自己、审视自己,先“立己德”后“树人德”,既培养学生成才,也培养学生成人,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力争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老师。诚以马克思在其名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名言自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崔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