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型大学教师的培养

作者:侯志水 来源: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09-10 阅读量: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进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拓、创新式的发展一定要与当下国家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相适应。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位置不可或缺,因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中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因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为此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大国建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因此,党的新时代教育的创新,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的创新,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大学老师,才能及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撑。

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战略。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然“兴教”,“兴教”重在“兴师”,这是必然的逻辑。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知识经济首要的就是需要发展的主体——人,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代发展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文化和智力支撑。因此创新型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目标和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其灵魂和核心是创新教育。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他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其中,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是创新教育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决定》深刻地阐明了智育工作的重心,就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如何发挥人力资源大国优势,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教育的实践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师,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兴盛使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神圣使命,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二、新时代教师的素质关乎民族的素质

重教必先尊师。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办不出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句话特别强调了教师在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教师素质是以创新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名师出高徒”,“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素质如何,决定大学生的素质。决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决定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决定创新教育的成功与否,只有明晰教师素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什么是教师?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同时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国家制定《教育法》的目的之一是要为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将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只有使教师队伍成为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的集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全面地提高民族素质。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赋予全新概念和意义的创新教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校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实施模式是: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加强实验、调研、科学研究为主要手段,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过程看,“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这个“领”很重要,“师傅”的水平如何,决定“领”的艺术。大学生在本科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其导师的“导”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时代的发展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引领着教师新的行为。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为“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深处的护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语)根据现代教育的终身教育观,教师本身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任务。我国正组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大学应该自觉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区”的样板。大学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其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必将“辐射”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大学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也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素质的“急先锋”和先行者。

三、新时代新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路径分析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成败的生命线,教师与所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将成为衡量学校教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标志,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原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设法形成创新型班级。创设民主、宽容、温暖的班级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的创新为主。创新型教师素质的培养,笔者以为,来源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合力”,一是教师本人在创新能力上的主观努力,二是学校和社会创建有利于教师创新的客观环境。

“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想把阳光传播到别人心里,必须首先自己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得拥有。毛泽东主席教导国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行动来之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会永不满足现状,大胆地去改革研究。作为教师要敢为天下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刻站在创新教育阵地的前沿,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创新的探索者。教育创新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师应该以自身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创新意识是创新型教师要具备的首要条件,要自觉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永不固封、开拓进取精神。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加强“学养”,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学养”必须要做到:①能有目的学习;②能有选择的学习;③能够独立的学习;④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掌握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创新教育,贵在教学创新,这给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提出了“四个注重”。即“教师应注重吸取新知识,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自己教学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把它概括为 “四化”教学理念,即“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达到教学过程趣味化。”怎么样才能够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以为,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折不扣地践行“四个以”的方针,即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个以”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育对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四个以”应该成为创新型教师教育工作实践的无声的座右铭。

“环境塑造人”。新时代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和培养,还有赖于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创新的软环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优化、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机制及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让一部分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工人、农民当中有人才,战士中有人才,教师当中也有人才。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有自身的发奋努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客观环境。邓小平指出:“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做好,我看最难的是这一条。没有一套办法,怎么能把几百万知识分子骨干用起来?”“我们要开辟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把人才卡住。”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陈云同志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自觉反对“唯学历”“唯文凭”“唯论文”等 “一刀切”的现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习近平总结经验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从而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的过程中,给创新型教师成长提供更加宽舒的空间,给创新型教师才能的发挥和事业的拓展提供更大的平台支撑。

(本文属于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B7。)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 侯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