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父母心

原创:王建友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7-30 阅读量:0

我记得在没有小孩的时候,跟同事朋友讨论起养育孩子这个话题时,大家最担心的事情不是物质条件是否充裕,而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真有了自己的小孩,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在看待学生时,除了教师的职责所在,更多了一重父母的角度,想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都寄托着父母的期盼和心愿,在开展工作时便又多了一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不抛弃不放弃”的耐心和“宽严相济”的决心。参加“厚植弘扬师德风尚  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网络示范班,聆听了几位大家的讲座之后,更是颇有感悟。

古人云:“益师也者,师其道与德也。道之高,德之至,从而师之”。可见自古教师就是道与德的典范,就是知识与美德的化身。教学之道,圣洁之爱,乃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根基。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以此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育人以爱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爱都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和最崇高的情感。给予爱、沐浴爱、享受爱的人能够体会到爱产生的巨大力量。甘地曾经说过,“因为爱的箭射入了他的心坎,使他体会到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教师正是一种可以将爱融入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之中的职业,因为有爱的教育才是最富有内涵和成效的、积极的教育。

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的更多的是个性张扬、差异突出的独生子女群体,以父母心、父母爱去看待他们的话,要求我们以同样充沛的、无私的爱,去爱所有孩子,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别,更不应该有功利目的的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所以面对每一个有丰盈的生命个体,心贴心的教育更有效,而“爱”就是连接心灵的巨大桥梁和纽带。

2.爱而有度

媒体上无数次地报道过因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过度溺爱或苛爱孩子而成“害”的真实案例,相信所有为人父母的人都见此唏嘘过、遗憾过,更因此反思过、自省过。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养育孩子,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具备超强的耐心,妈妈要沉得住气,让孩子做主,孩子就会长得健壮,如果妈妈沉不住气,总想干涉、拔高、加速孩子的成长过程,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破坏。”这段话提醒我们,很多时候道理我们懂,具体到行动中却难以自控,对孩子常常不自觉“越俎代庖”“揠苗助长”,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出现媒体上报道的悲剧,所以,“过”与“不及”都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成长中的孩子既有需要获得充分尊重和理解的感情需求,也有自制力弱、需要适当约束的纪律要求,因此管理和培养学生要掌握好一个“度”,过分的严格会让学生产生冷漠感、疏远感,甚至逆反感,我亲耳听学生发过牢骚,“我最看不惯某某老师,牛什么牛,不许这、不许那,谁理他!”相信这个老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好,只是方法有待商榷。当然也有老师对学生无原则地好,不及时教育学生的小错误,就有可能造成学生“恃宠而骄”。

3.爱而有道

就像一句歌词唱得那样,“不是有爱就足够”,教师将父母心“移情”到学生身上的同时,还要保持独立的思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借鉴科学的育人方法,让育人之爱真正成为释放正能量的情感。

爱要授人以渔。我校李书记在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到:教育国际化改革的灵魂就是从知识的传承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注重的是“导”和“引”,而不是单方向的灌输,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

爱要尊重信任。爱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代劳和付出,爱是给与充分的、合理的尊重和一定的信任,也就意味着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其自己在探索中建立价值,实现创造。

爱要与‘生’俱进。其实包括我个人在内,有时候也不免发“我们那时候怎样怎样,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那样”之类牢骚,然而想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90后孩子们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与我们那个年代甚至是特殊的家庭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历之上,所以出现一定的认知差异是很正常的。只有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才能缩小“代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当然,知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的东西,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准则是历久弥坚的。

“希望你们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舞台上,自主地发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这是我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三自”。其实我个人也在我热爱的职业平台上,努力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践行我的师者之爱、父母之爱。

(作者王建友,系“厚植弘扬师德风尚 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网络培训示范班学员,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