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发展必经的“三山五越”

原创:王位、赖思敏、杨耀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4-08 阅读量:0

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日益重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政策、机制、环境等外部因素正在逐步优化。但由于职业发展目标、路径不清晰等原因,不少辅导员工作不久便进入职业疲劳期,产生了较大危机感,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下降。要转危为机、寻求突围,达成一种稳定而持续的发展状态,就应当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攀登好三座无形的大山。

一是职业探索的“冰山”。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但相对教师和机关干部,辅导员职业内容比较笼统、含糊,看起来不复杂,但做起来不简单,绝不仅是日常所见的“冰山一角”。隐性工作繁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终端,辅导员工作对象覆盖老师、家长、学生,工作场域贯穿课堂、校园、网络,工作内容联通生活、学习、成长,忽略任何一环都可能事倍功半。如果说这些繁杂内容是显性工作的话,那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而付出的努力则属于隐性工作。比如,谈心谈话可能只用一小时,而为此所开展的家校联系、情况摸底、事前准备则可能要几小时甚至几天。因此,当好辅导员不光要在显性工作上花时间,更要在隐性工作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功夫在诗外”的修炼。潜层要求更高。根据麦克利兰“冰山模型”,水面上表现为知识、技能、行为,而水面下则是品质、态度、动机和内驱力、价值观等。所以外界对辅导员“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说、走出来会干”的期许,还停留在技艺层面,并未触及对辅导员的潜层要求。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作为思政工作者,只有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价值追求,才能在人格上、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学生有力引导和正向示范。所以当好辅导员,不仅要练好面上的“用”,更要修好内在的“体”,这样才能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二是职业发展的“高山”。登山,要知道山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假如将办实事和讲道理看作辅导员的核心能力,那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办实事上由经验主义到科学方法再到创新思维的递进过程和一个在讲道理上由知识传授到逻辑传达再到价值传递的升级过程。这就是要攀登的山。从办实事来看。经验靠时间积累,就像山下小路,虽远必至。方法靠学习获取,就像山腰陡坡,虽难也必至。而创新绝非易事,正如攀登山顶峭壁,既不能取巧也不能蛮干。创新关键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客观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固有陈规的大胆突破。辅导员如果不能将经历转化为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科学,在重复之中找不同,非但不能从繁琐事务中解脱,而且无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讲道理来看。辅导员讲的事理、情理、哲理,对应着学生的现实利益需求、人际关系需求和全面发展需求。如果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自说自话,不仅不能收以理服人之效,甚至有以理压人之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辅导员只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将核心精神价值传递到学生心里,从而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三是职业突围的“火山”。双重身份定位和双线晋升政策,为辅导员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现阶段,职级晋升还在探索,职务晋升侧重实绩,职称晋升更多是以学术标准评价,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必须面对职务晋升带来的工作领域变化和职称晋升带来的评价体系转换。其中的不确定性,让辅导员职业发展之路像火山一样充满未知。专业怎样选?辅导员专业背景多元,且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必然面临考思政博士还是专业博士的问题。前者意味着放弃之前的学术积累,从头再来,后者则意味着在辅导员岗位的投入归零,需要换道竞争。稍有不慎就可能两头落空。专职怎样干?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主要还是管理和学术两个选择。偏重行政,岗位流动可能导致难以在时间、精力和实践上持续投入,阻断其在思政领域的深耕,丧失职称晋升的凭借。偏向学术,又意味着要同经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年轻博士竞争,遭受降维打击。何去何从,不免左右为难。专家怎样当?能否立足辅导员岗位走专家之路?当然可以。但如何兼顾学术评价与育人实绩,如何平衡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如何统筹岗位晋升与业务提升,如何选择短期发展与长远进步?取舍之间,同样困难重重。总之,辅导员要实现从被动的专业化、职业化向主动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突围,就像翻越充满未知的火山,需要的不仅是勇敢,还有审慎。

那怎样才能翻过这三座大山呢?关键要在五个“越”上做文章。

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职业认知是前提,决定了能不能干好,而职业认同是基础,决定了想不想干好。职业认同缺失,将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工作态度和满意度、忠诚度。辅导员不仅要了解九大职责的基本内容,明确辅导员岗位做什么、怎么做,更要深刻理解九大职责的内在要求,明确辅导员因何而生、为何而做。这样才能把握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不妄自菲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本质要求,而不浮于表面;掌握思政教育、事务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等工作的相互关系,而不胡子眉毛一把抓。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帮助辅导员建立对工作的热爱和长期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心。

二是打破思维定式,实现从有力到有效的跨越。做好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有力投入,更需要有效反馈。要获得持续的正向反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做到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准确识变是前提。时代在变、人也在变,辅导员既要有放眼全球全局的宏阔视野,也要有洞悉学生知情意行的微观视角,这样才能在大势中找定位,将小我融进大局,做到顺势而为、借势而为。科学应变是关键。面对工作情势变化,辅导员只有在理念、平台、方法、载体上守正创新,建立符合新情况新要求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才不会在变化中迷失方向、用错力道。主动求变是追求。辅导员工作上手容易、精通不易,只有保持创新无止境的思想自觉、改革不停步的坚定信念、攻坚莫畏难的勇敢精神,才不会躺在舒适区、功劳簿上不思进取,错过这变革的时代与变化的学生。

三是突破工作边界,实现从主业到专业的跨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不仅要回归主责主业,而且要干一行精一行,以专业来保障主业,实现从“知之者”到“好之者”的转变。辅导员工作虽然涉及领域众多、学科多元,但根本还在于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一方面要打破横向边界,学会在复杂琐碎的事务之中找共性问题、内在联系,深入研究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情感利益需求,将浅显的感性认识转化为深刻的理性认知,将零散的应急之策转化为系统的应对机制,才能融会贯通、一通百通。一方面要打破纵向边界,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本质、掌握规律方法、形成工作品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用惯常实践检验理论学习成效,这样才能在教育管理中触及思想、触及灵魂,成为思政教育的行家里手。

四是增强职业自信,实现从自信到自立的跨越。长期以来,由于辅导员工作事务性、直接性等特点,导致辅导员大多是在处理繁琐事务,而且往往还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难免使其对工作产生怀疑、对自身产生质疑。就需要辅导员深入研究工作要求、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更加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深刻理解育人分工不同、育人目标一致的工作定位,这样才能克服自我轻视、自我怀疑,坚定想干、能干、愿干辅导员工作的信心。自信是为了自立。所以辅导员还必须深入研究工作规律和制度要求、总结科学经验和典型模式、提升工作实效和工作品牌,这样才能在深谙通则、明理识义、技能纯熟的基础上做到胸有成竹、不卑不亢、理直气壮,才能不断增强辅导员从事这份工作的志气、底气、骨气。

五是培育深厚情怀,实现从职业到事业的跨越。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可终身从事并引以为荣的事业。要干好辅导员这份事业,关键要有深厚的情怀。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根本,辅导员只有把工作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才能胸怀“国之大者”,找到精准定位,才不会因事多而畏难、因事小而自轻。深厚的教育情怀是基础,辅导员只有深刻理解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作目的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把握正确价值取向,变辅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锻炼、成就自我。深厚的职业情怀是关键,辅导员只有深刻认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预见到工作的责任之大、事务之繁、过程之难,才能更好地直面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最终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行远将至,虽远必达。相信辅导员同仁只要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有力到有效、从主业到专业、从自信到自立、从职业到事业的跨越,就一定能在职业发展上翻越冰山、攀登高山、应对火山,直至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