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项目化:为学生素质养成赋能

原创:张辉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5-30 阅读量:0

在《教育的目的:赋予学习者持续成长的能力》中,笔者论述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持续成长结构’”;在《教育的本质是能力培养》中,笔者论述了“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以思维能力为代表的各种能力”“能力是练习而来”(知识的反复应用->习惯成自然->性格决定命运);在《项目化教学:为学习者赋能》中,笔者论述了持续成长的“353”能力结构以及项目化教学的教法;在《构建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笔者构建了基于“353”能力体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四篇文章的逻辑是:由教育的机理推导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能力培养和建立“持续成长结构”,其实现方法是反复练习,反复练习的教学组织方式是项目化教学方法,最后以“353”能力体系、项目化教学和产教融合“九链对接”等为基础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是“全人教育”,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工作战线。学生工作战线与教学工作战线各自更多地承载着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任务,两者可以通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学生工作也纳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工作要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课程化和项目化,本文探讨如何用项目化方法实施和达成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项目化的目的及意义

(一)素质教育项目化

教学部门是培养专业教育的主体,学工部门是培养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工作纷杂而琐碎,具有多样化、碎片化、随机化等特点,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在一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为此,学生工作的育人内容就要实现课程化或项目化:像做课程或项目一样地开展学生活动,即素质教育项目化。

素质教育项目化,同样要遵循项目化教学的“三个迁移”:在素质教育项目设计时要“由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迁移”,要有项目大纲、项目内容和实施、项目计划、项目考核和项目评价,要考虑前序项目和后序项目,项目要有分类(基础项目、核心项目、一般项目、个性项目等);在项目实施时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迁移”,教师扮演“导演”、“制片人”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在项目目标达成上要“由成绩产出向成果产出迁移”,项目目的是培养“353”能力中的素质能力,项目是学生练习和参与的载体,“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是浅层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成功一次”是深层目标。

(二)目的及意义

素质教育项目化,以“353”能力体系为目标,以项目化为方法学;把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和学生行为串联起来,使得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成为学生养成“353”能力的“反复训练”;使得一切活动和行为“像课程一样”的可设计、可衡量、可操作、可管理,使得一切活动和行为被设计成为“课程体系”或“项目体系”。

素质教育项目化,使得学生工作也成为素质育人的主战场,使得学生工作由辅助支撑变迁为直接育人,使得辅导员向辅导教师、素质教师转变,使得学工战线和教学战线融合为一体、破除“两张皮”的现象,使得学校大系统运营的效率最大化,使得育人的效率最大化。

二、“122”素质育人体系

“122”素质育人体系,是以“学生一切行为活动即是养成教育”为指导思想,以“353”能力指标体系为培养目标,把常规课程以外的“学生集体活动”和“学生个人行为”项目化和课程化,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从而实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全方位、全时段育人。

(一)“122”素质育人体系的构成

在“122”素质育人体系中,在时间上把学生在校的每一天看作是“课表”,在空间上把学生在校的每一行为看作是“课堂”。图1是“122”素质育人体系的构成,“1”是指“353”能力指标体系,是培养目标;第1个“2”是指学生集体活动项目和学生个人行为项目;第2个“2”是指素质项目评价体系和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图1 “122”素质育人体系.png

图1 “122”素质育人体系

学生集体活动项目,是由学工部门将学生每年的集体活动进行设计,把这些活动看作是课程、看作是项目,每一门“集体活动课程(项目)”支持着“353”能力体系的若干指标,所有“集体活动课程”形成前序、后序的逻辑关系,支持着“353”能力体系;学生个人行为项目,与集体活动项目类似,也由学工部门设计和统筹,将学生每一天的行为项目化,包括学生的起床就寝、食堂用餐、教室上课、课间活动等,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育人的项目,要求学生自我管理、每日自我评分,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实现学生行为的改善;素质项目评价体系,是对两个项目体系(集体活动项目和个人行为项目)的评价:内容是否适合、设置是否合理、目标是否达成等;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状况的评价。

(二)学生集体活动项目

学生集体活动项目,仿照课程分类方法,可分类为:基础项目、核心项目、一般项目、个性项目等,如表1所示(参考)。基础项目,是其他项目的基础,一般以培养“353”能力体系的“人文之素养”为主;核心项目,是“353”能力体系培养的主体项目,是学校的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品牌项目;一般项目,是为了覆盖“353”能力体系全部而开设的;个性项目,是为满足学生自身兴趣而由学生自主开发的。

表1 学生集体活动项目_副本.jpg

(三)学生个人行为项目

学生个人行为养成,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其核心是通过素质教育项目化实现“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个人行为项目的设计,根据教育理念和学生实际的不同有多种方式,这里给出一种设计:“四个一”学生个人行为项目(一日一项目、一日一评价、一日一提高、一日一成长)。“四个一”学生个人行为项目,是把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视为一个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把学生把每天的起床、6S卫生、就餐、上课、课余活动、就寝等环节视为项目内容,每天学生自己对这些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在自我比较和提高中实现优良习惯的养成,如图2所示。

图2 “四个一”个人行为项目.jpg

图2 “四个一”个人行为项目

三、重新定义辅导员岗位

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122”素质育人体系的模式下,传统的辅导员岗位难以适应,要进行重新定义和赋予新的内涵。我们提出:将辅导员重新定义为“学生的全程守护者和赋能者”。

按照学生发展的相应阶段,重新定义“招生-教育-就业”阶段辅导员的主要业务和职责,做好学生入学阶段的转型和适应、教育阶段的学习和赋能、就业阶段的转型和适应;按照辅导员的价值创造,重新定义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对于辅导员的评价既注重投入(下课堂、下寝室、开班会、办活动、做沟通),又注重产出(班级成绩、学生成果、个人成果)。

也要重新定义学工部门的岗位和职责。学工部门,一方面,继续做好对其他业务线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成为其他业务线的支持者和成就者;另一方面,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转型,用学生项目为学生赋能,成为素质育人的主力军。

(作者: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