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红色学院——解码厦门城市党建学院特色办学之路

作者:刘祖华 舒展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19-07-12 阅读量:0

5月16日,雨后的厦门海天澄明、白鹭翩跹。这天,厦门城市党建学院共有14个党务工作培训班正在同步进行中,来自天南海北600多名学员齐聚于此,忙碌紧张的场面不禁浮现脑海。

走进厦门城市党建学院院部,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洁净的小楼静谧自怡,看不到连排的教室和纷拥的学员,只有墙上的教学汇总电子屏不时闪烁,实时刷新着散布于各个分院和实训基地的培训动态。

城市就是课堂,同行就是老师,相互切磋、现场交流。这种独具特色的党务培训班,从2017年7月学院成立至今,已开办400多期、培训2万多人次,深受全国各地基层党务干部喜爱。

培训班里究竟藏着什么秘方,让年轻的学院散发如此魅力?

应时而创 应势而立

瞄准基层“痛点”的探索创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央密集出台和修订《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条例,怎样让基层党务干部学深弄懂、规范执行,准确传导到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推动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是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务干部对专业化培训需求日益膨胀,迫切需要细分基层党建的不同领域,打造专业化培训体系,让基层党务干部有归属感。”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沈阳分析说,“当前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实体化培训阵地,对象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且资源有限、方式传统,基层党务干部很难企及。我们聚焦以党支部书记为主体的基层党务干部,正好填补了这块空白、纾解了基层痛点,可以说是应时而创、应势而立。”

说起基层党务干部培训的“痛点”,厦门市翔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纪清渊深有体会,谓之为“三难”:师资难,师资大部分是土专家,请大学教授七弯八绕;组织难,基层培训都是大课堂,动辄三四百人,吃住行都叫人头疼;成效难,大班化教学,单一的理论授课,不能真正解渴。厦门国贸控股党办主任叶厚飞也发现,国企党务干部急需专业化培训,大多数党务干部是兼职,平时业务繁忙,党建工作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真正能深入研究党建工作的少之又少。

在很多基层党务干部看来,厦门城市党建学院的诞生,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厦门基层党建工作数十年探索实践的产物,有着深厚的理论准备和经验土壤,可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近年来,厦门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和党建示范点,比如厦门园区非公党建“六化经验”、“厦门党建e家”、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互联网企业党建“四维模式”、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等,这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得到了上级高度肯定和全国同行密切关注。厦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厦门市委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曾丽娟介绍说:“这些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需要有机移植复制到全市党建各领域各层级,实现全面开花、全面过硬。”

从无到有 无所不有

“红色基因+互联网”的裂变效应

打开“厦门城市党建学院”微信公众号,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下单”,剩下的所有事,从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到食宿行,厦门城市党建学院都全程搞掂,事无巨细、无微不至。这种“无所不能”的高效,让许多办学几十年的培训机构,也自叹不如、羡慕不已。

短短两年,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到走红全国各地党建工作圈,缘于从出生之日起,学院就深深植入党员教育培训的“红色基因”,引入“引领创新、融合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走出一条“无中生有、从无到有、无所不有”的独特办学之路。

没有场地,就借船出海。与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战略合作、协同共建,市区两级党校、妇女儿童培训中心、城市职业学院、信息集团、美亚柏科等悉数纳入麾下;培训所需的教室、讨论室、参观车辆、用餐场所等按照市场化、社会化机制运作,与全市党政机关定点接待酒店签订协议,“今日预约明日即可开班”。同时,与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等15家知名党建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拓展对外交流。

没有教程,就创新开发。充分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留下的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积极开拓《习近平同志在厦门》《总书记的白交祠情缘》以及“厦门六种精神”等特色课程;开展问卷调查、访谈摸底,把准基层党建工作需求脉搏,开发涵盖党史党规、时事热点、国情市情、党建实务、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领域的400多门特色课程,推行“现场考察+现场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现场感和体验感。

没有教师,就外聘内培。聘请省内外各领域的党政领导、党务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代表等200多名客座师资,“让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培育一批深受基层喜爱的党建名师。推动领导干部走上讲台,让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现身说法,用接地气的语言、过得硬的事例、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没有基地,就广泛挖掘。严格设置实训基地的遴选标准,明确场所建设标准,现场教学内容等“十个一”标准,在全市各类教学场所之中,遴选出党性教育、党建典型、综合拓展3类16个领域167个实训基地。

没有教材,就编写教材。遴选126名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党务工作者,组成13个编写小组,3轮次封闭攻关,12场专题会议,78场分组讨论,13轮次的修订,历时4个月,编写出一套70余万字的党务干部培训系列教材。

从无到有,从有到制。坚持学院姓党、从严治院,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课酬分级、课题承接、淘汰退出机制,统一培训期数、证书、徽章、课件、场所、学习用品等六类标识要求,科学设置从签订纪律责任书、重温入党誓词、开班致辞到学院代表发言、闭卷测试等18个流程,严明培训纪律和主体责任,确保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去年11月,某地“点单”学院培训班,办事人员因为疏忽,把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学员们到了机场才发现,急得不知所措。学院闻讯紧急调配场地、课程、师资和宾馆,很快化解了危机,培训班顺利提前开班,让办事人感动不已。

《道德经》曰:宇宙天地万物,莫不始于无也。厦门城市党建学院积极拥抱互联网思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最大限度整合各类资源。恰如学院院歌所唱:“我们的校园没有大院围墙”,正是这种开放哲学和平台思维,赋予了学院“无有而无不有”的超强能量。

把做法变成说法 让说法提升做法

打造价值共创生态圈

近两年来,党的十九大代表、前埔北社区党委书记陈建萍轻松了不少,过去不是忙着接待就是忙着开会,现在这些活社区工作人员都能做了,她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走访入户服务群众。“从一人讲到多人讲,从不愿讲、不敢讲变成喜欢讲、大胆讲,从只懂对口业务到全面了解社区情况”,这种让陈建萍感到惊喜的变化,正是源于社区成了城市党建学院的实训基地。

“把做法变成说法,让说法提升做法,创新从基层中来,经验到基层中去。”学院把基层党建品牌和示范点发展为实训基地,聘请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客座教授,让做出经验的人来讲经验。很多课堂就开在社区、企业和高山上,教师就是主抓具体工作的人,内容就是先进的工作做法和经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授,讲的就是做的,学完就能去用。

“以前更多的是低头做事,现在要上讲台讲课,就不得不沉下心认真研究思考党建工作,提炼党建工作经验,既要脚踏实地地做,也要仰望星空地想。”禾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魏峰,是学院评出的首批优秀客座教授,历经学院培训班的授课交流,他把很多先进的党建工作经验移植到街道,而今已培育出6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党建实训基地,党员群众的认可度大幅攀升。

“党校办到高山上、教授请到家门口、学员深入田间头,把党性教育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使党建底色更加厚实,成色更加靓丽”。回想起高山上的日日夜夜,同安区委党校科研室主任沈丽英深情款款。白交祠和军营村是厦门市海拔最高、最偏远的两个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次深入调研并长期关心。学院在两个村创办高山党校,开辟红色教育基地,还原历史场景、勾勒发展变化,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员们在看变化中传承精神,在共屋檐下增进感情,通过现场教学,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就具有亲民爱民情怀、扶贫扶志扶智以及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思想,受到教育启迪,以此体现学院精品课程的培训成效,真正让新思想落地生根。

培训班催化产生的“经验繁殖”,也逐渐在产业发展上显现。大宅社区党委书记陈锦芳参加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后,通过“支部+合作社”引进火龙果产业,建成福建最大的“党建富民强村”示范基地,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8万元,集体收入46万多元。后田村党总支书记黄东志学习考察成都战旗村、同安高山党校后,深受启发,把原有旧小学建成“知青岁月”主题馆,联合邻村开发汽车赛道项目、著名诗人鲁黎公园,穿点成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路线。

从去年3月被学院邀请授课以来,华厦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周云岗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地方来城市党建学院培训后,同一地方的其他单位都会陆续来这里培训学习。课间与他们交流才知道,都是之前来过的单位推荐过来的。这引起了周云岗的深思,开始跟踪研究这种培训模式的特色和吸引力。

“传统培训模式是单线发展的,缺乏互动和反馈,学员更多是被动学习,学习效果释放力不足。而城市党建学院是多边主体共同开发,价值共创的生态圈,形成了学员主体、主办单位、实训基地、城市党建学院四方共享共建共创价值的关系,价值从创造者到创造者循环,共同创造更大价值。这样的全要素学习驱动,就是城市党建学院短期内实现跨越发展的密码。”周云岗说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脸上洋溢着坚定自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