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 能力提高的几点思考

原创:丁文燕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8-21 阅读量: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新思考新定位,强调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深刻牢记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对教师的历史重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教师道德素养,加强技术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地负担起培养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光荣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当代好青年。站在“师德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所赋予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对职业目标和执业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是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关于工作意义、工作行为和工作价值的信念体系。教师职业价值观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还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有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育,更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不论从社会需求出发还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以“传道”“授业”和“解惑”为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关系到高职学生的人生能否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欲人信己先自信”,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价值观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价值选择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建立客观而全面的教师角色认知,提高教师职业憧憬。教育工作具有示范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特征。示范性是指教育活动通过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实现,示范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师的品、德、言、行。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总结反思,吸取经验,有意识的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性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创新性的教育机制,比如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高职院校教师应正确看待创造性特征,积极参与到社会和学校的教职活动中去,从而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提升职业满足感。长期性是指教育工作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长期性要求教师有长远的规划,为学生成长做未来的准备。教师只有在教育情境中逐步改进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工作价值。教育职业的三个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的任务、手段和目标,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育职业,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爱岗敬业,形成积极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人们的职业道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获得的一种内在体验感,职业道德情感是职业态度的主要内容,深刻影响职业能力的发挥。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培育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在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阐述。党中央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说明了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与情感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明确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并进行积极的强化,能够促进教师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推进师德师风的建设情况。

首先,培养关爱感,提高与学生的共情性和宜人性。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首要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主要存在三种情感,包括师生情、父母情和朋友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首要情感联系就是师生情。师生情更多的表现在教育引导方面,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吸收,传递给学生。其次,朋友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朋友情表现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上,包括倾听学生意见、与学生交流思想、采纳学生的意见。第三,父母情。父母情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呵护,从学生的视角关注学生。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状态、精神生活,尊重、信任学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与尊重。

其次,培育敬业感,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工作绩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教师而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更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条件和保障。在敬业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积极培育职业敬业感,提升职业敬业感水平,能够有效减少职业倦怠情绪,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劳动质量。

三、严谨治学,建设良好的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

职业专业化水平是指某一类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职业群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水平和程度。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训练和持续的学习,逐步获得的教育专业能力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功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学生可能会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却不能原谅他的浅薄无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提高职业专业化水平,掌握专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才能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引路人。

首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研究和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多元化社会,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较短,更新的速度很快。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建构新的专业技能知识,才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源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终身学习是新时代下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更是应该将“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观作为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动指南。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养,改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不断反思、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技术与教育专业深度融合,各种教育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对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技能的掌握。通过学习教学软件和工具的运用,制作符合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各种学习资源。做到能够基于自身的教学内容,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去,为学生创建多元学习路径,发挥新时代下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项优势。

三尺讲台虽不大,教书育人却不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弘扬高尚师德师风,是一种追求,更是一份承诺。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执教之源,将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师德之本,将扎实的专业学识作为立教之基,将宽厚的仁爱之心作为不竭动力,争当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争当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争当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争当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努力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学生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为新时代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丁文燕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