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面向大学生宣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大学生已成年却未成熟,有理想却欠理智,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修枝直干期”和“价值定型期”,亟需“思想导师”和“价值旗手”的指路领航。但很多辅导员疑惑于,这些“理论”都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然有了大专家大学者和成熟成型的思政课,为什么辅导员还要做理论宣讲?辅导员的理论宣讲与思政课有哪些不同?难以脱身学生日常事务的辅导员真的能做好理论宣讲吗?这三个疑惑总结来看,就是辅导员理论宣讲“是否应当”“是否必要”和“是否可能”。
一、从身份角色上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当做理论宣讲
1.高校辅导员是党员,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义务宣传员
在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中,第七条是“宣传”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第八条是“弘扬”义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辅导员带头学理论、主动讲理论、积极践理论是伴生党员身份而来的义务,是“党性”的展现。作为党员,不论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岗位、面对什么群体,都应该学、讲、研、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2.高校辅导员是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所有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上好“人生课”,扣好“人生的扣子”。辅导员是实践育人的主体,要在琐碎事务中以情感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假,但以情感人的目的是“以理服人”,让学生在有温度的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塑造正确“三观”;知心朋友的终阶是“人生导师”,即通过情感沟通、真诚交流、并肩成长,潜移默化地感染、感化、感召学生,将学生塑造为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辅导员仍然要学理论、讲理论,只是要区别于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处理学生大事小情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地讲、以身示范地讲。
3.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
辅导员身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前线,与学生接触最近、关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头等大事。理论宣讲正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展示、语言冲击、情绪感染、技巧运用熔于一炉的理论宣讲中,学生的“抬头率”“入脑率”“化心率”会更高;与学生有“三最关系”的辅导员做理论宣讲,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提升三率,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地生效。
二、从要求职责上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必须做理论宣讲
1.辅导员做理论宣讲,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第四条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在第五条列出的辅导员九大主要工作职责之首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核心是引导学生科学把握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核心是引导学生全面审视中国和外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核心是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小我与大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核心是引导学生有效接合理想与现实。对当今世界的描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中国特色的总结和中外比较的分析,没有哪份材料、哪本书籍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比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位更高远、视野更宏阔、数据更详实、事例更丰富。对小我与大我相互依存、互相成就的阐述,对理想与现实不可分割、互相推动的论证,也没有哪份材料、哪本书籍比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关于小我融入大我、关于奋斗成就幸福的系列重要论述更深刻、更精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这些理论,辅导员不面向学生作专门性、针对性的理论宣讲,多数学生很难第一时间学习研读、全面准确理解把握。
2.辅导员作理论宣讲,才能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根源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的把握,根源于学生对“六段历史”“三大飞跃”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从“马克思为什么伟大”“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伟大”“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如何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大会上的讲话中,寻找到答案、感受到召唤、激发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总书记关于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就是最好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好就好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好就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也正是在辅导员对上述“理论”的宣讲中,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近代屈辱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能更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新中国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飞跃,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小康富裕到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飞跃。
3.辅导员作理论宣讲,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包括人对自然的看法、人对社会的看法、人对历史的看法;人生观是人对人生的看法,主要指人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看法,核心是人对真假、善恶、美丑、好坏、优劣、对错的价值判断。人的正确“三观”不是先天禀赋,也不会自发生成,需要在后天的教育引导、示范引领、环境浸染、实践养成中塑造和强化。从世界观塑造上看,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历史观,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关系、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互相依存关系、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关系。从人生观塑造上看,大学生需要正确看待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更具体地讲,就是准确把握青年的奋斗目标、成长方向和使命担当。从价值观塑造上看,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树立主流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如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爱国主义观(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青年成长观(如在历年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的重要讲话、重要寄语、重要回信)、文化自信观(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毫无疑问是每一个辅导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库”和“素材库”,这些重要论述既为学生指引了成长方向,又为学生指出了实现路径,对学生的励志力行、进取进步、逐梦圆梦具有关键指导意义和根本推动作用。
三、从学生接受上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能够作好理论宣讲
1.辅导员的理论宣讲不同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本身具有的固定性、强制性、规范性,总是会“先天”激起学生的抗拒和逆反;思政课教师的专家身份、学理视角、“灌输”方式也常常让学生难以亲近。绝大多数辅导员虽然在知识广度、理论深度、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同思政课教师有差距,但其理论宣讲的灵活性、非课程性,和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熟悉度、亲密度,能极大减轻学生的拒斥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加上辅导员普遍更年轻,少学术思维、多生活气息,少启蒙态度、多带动意识,对社会热点更关注、对学生特点更了解,所以辅导员的理论宣讲常常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自然也就有更高的学生接受度、认可度和喜爱度。
2.辅导员的理论宣讲不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事实上,只有辅导员的理论宣讲,能直面“现实”的学生,直面学生的真实状态、具体问题和当下生活,而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无论怎样思维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面对的都是“抽象”的学生群体。因为少有思政课教师能走进学生社团宿舍、组织学生文体活动、带队学生社会实践,通过长期接触和情感积累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也少有思政课教师能全程参与学生的入党培养和教育,立足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点滴思想转变、逐渐成长成熟,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的要求、党性修养、党员义务。上述这些思政课教师的“少有”恰恰就是辅导员的“日常”。辅导员从微观、具体、现实出发的理论宣讲,显然更容易打开学生心、走进学生脑、共鸣学生情、砥砺学生行。
3.辅导员的理论宣讲不只是辅导员口中的“高谈阔论”
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更频繁、关系更密切,所以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在学生的关注观察范围内,因而辅导员具有学生“身边人”“眼前人”的角色属性,有较强的榜样带动力和示范引领力。辅导员特殊的角色属性和特有的榜样力量,意味着辅导员的理论宣讲不只是口中的“高谈阔论”、台前的“滔滔不绝”,学生常常会依据自己对辅导员的“好感度”来评价辅导员讲得对不对、好不好,和决定自己听不听、做不做。因此,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辅导员的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感受到了辅导员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感受到了辅导员的真善美与正能量,那么他们在听辅导员的理论宣讲时,会因为自己的敬重与爱戴、辅导员的亲切和真实,思想更端正、态度更积极、情绪更饱满。由此可见,辅导员的理论宣讲不只是理论宣讲,而是辅导员人格魅力、工作态度与理论阐释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呈现。在身边人讲信仰、眼前人讲信仰、敬重和爱戴的人讲信仰、亲切和真实的人讲信仰的过程中,理论宣讲的“理论”更能服人、“宣讲”更能动人。
本文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辅导员刘国权。文章系黑龙江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新时代 新青年 新担当”辅导员工作室研究成果(文件号:黑教工委函〔2020〕8号);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教育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Y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