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的新型能力培养

作者:钟秉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9-04-03 阅读量:0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要注重教师新型能力的培养,更大力度地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以2017年为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约51.4万所,专任教师约1627万人。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79.6%,实现普及与提高保教质量并重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3%,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获得了显著成绩。

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服务成为非常急迫的工作。那么,创新人才到底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概括起来讲,博专结合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创新能力为特征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应包含其中。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不容忽视。我们只有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直面挑战,才能抓住机遇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应对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新时代教育发展具备一些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从硬件建设和软环境打造上下大力气,做到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我们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软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得到提升,但是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精良的师资队伍,这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长期积淀才能形成;还有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当然也不是靠钱就能简单堆砌起来的。由此,我们的教育发展方式必然经历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增强质量意识,实现内涵发展,进而发展优质、公平、多样的教育。我们要对新时代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科学系统的把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探索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科专业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准入、调整、退出机制建设;平衡好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学科基础与能力素质、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强调整体优化,凸显育人效果。

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核心是创新驱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在这几个方面大学能够发挥优势,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职业、人才资源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也引发了就业市场的变化,如何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这已成为教育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加之受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和成本分担新机制的影响,我国实行多种渠道筹资的方式,学生的角色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向教育消费者转变,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教育收益率、自己的民主诉求和维权意识。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权益诉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加强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引导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就业市场的重视,加强就业创业观教育,提供学习、成长、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更好地让他们在社会健康成长。

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如今,科技领域产生的重大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人才培养深受科技发展影响。而科技发展又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我们难以预测,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做准备,关注学科发展综合化、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往往在孕育重大突破的特点,主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顺应时代带来的改变:知识传递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授受单向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向互动,师生之间已然形成新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角色也正在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在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管理机制、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室布局都应跟上这样的变化。

我们的教育还面临着国际化发展新挑战、教育发展生态变化的挑战等。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教师新型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新时代提高线上教学的能力,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实现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更大力度地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加强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加强案例研究等,并将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充足、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开设一些学生真正喜欢的“金课”。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设计教育学习周”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