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概述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9-06-24 阅读量: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全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1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我国有9个省、自治区与周边17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有30多个民族是跨境民族。因此,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不仅是我国的一个重大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召开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并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处理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满足少数民族教育在经费开支上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巨大成就,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状况,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概括来讲,这些成就表现为:

建立了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

1949年以前.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现代教育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逐步建立并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学校体系,近几年又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根据我国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分别建立以民族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学习汉语和以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用少数民族语辅助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教育模式。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少数民族学校和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在园幼儿人数达到251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7.32%;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国698个民族自治县级行政区划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372.12万人,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普通小学为10.52%,普通中学为8.83%,普通高校为6.67%。(以上数据截至2011年)。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的各类人才。

“两基”目标全面实现

我国的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截至2002年底,“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77%,还有410个县尚未实现“两基”目标。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2004年初,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举全力决胜“两基”。仅4年时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如期完成:410个攻坚县中,有368个实现“两基”目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比攻坚计划实施前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目标(85%)13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累计扫除600多万名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12年,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11年,内地西藏班、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新疆中职班、高校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达到7.2万人。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在校生人数达4.8万人.累计招生达到12.6万人。全国300多所普通高校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累计招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30万余人。从2006年起启动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招收硕士生9500名,博士生3500名。此外,国家每年还通过单独考试、定向就业、定向培养、公派留学等特殊措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国家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各类院校培训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从200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先后从西部地区选拔1416名西部地区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研修,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553人,占总人数的39.1%。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201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达到118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20.4%。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完善了教师补充机制,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民族地区输送农村教师近9万人。加强了教师培训,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项目”“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援助西藏教师培训计划”“援助新疆教师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援助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为民族地区培训教师70.8万人。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同时,在新疆等十省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专项培训工作。强化了校长培训,通过“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等,共培训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4049人.培训少数民族教育干部1789人次。实施了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贫困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试点项目,共安排5个自治区中央专项资金2.5亿元。

近几年,为了扶持少数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解决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中央财政共安排5个自治区21亿元支持了576所职业学校建设,安排教师培训资金4329万元培训骨干教师3047人,特聘紧缺专兼职教师850人。民族地区承担了20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重大试点项目和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双语教育不断推进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实施途径。各民族聚居地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了“以民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民族语”以及“以民族语授课为主,逐步过渡到汉语授课为主”三种基本模式。目前,全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共有一万多所,在校学生达500余万人。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并为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做出巨大贡献。

各地的双语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和本地区汉语系学校以及其他民族地区学校的交流,完善双语教学的制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组织实施的各类教育工程和项目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的各项义务教育专项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50多亿元,主要投向民族地区。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还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按每人每年250元的标准予以生活费补助,“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人口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1亿元。中央财政投入31.84亿元,重点支持内蒙古等边境9省区1139所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2011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97亿元,启动实施学前教育4大类7个项目,重点支持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中央补助资金从原来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重点支持双语教师培训。


参考资料:方晓华,付东明著:《双语教师教育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年。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